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08年10月,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认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下列举措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B、在准噶尔盆地大面积开垦耕地
C、在沿海地区废除伏季休渔制度,大量捕鱼
D、在河流两岸大办化工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9?白银)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后,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80°25′S,77°06′E).加之此前已经建成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我国目前在南极地区共建有三个科学考察站.据此材料和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昆仑站的是
地,代表长城站的是
地.
(2)判断方向:中山站位于①考察站的
东南
东南
方向.
(3)当昆仑站正式建成时北京正处于四季中的
季.
(4)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该地区时常用的词汇.请分析形成如此严酷环境的主要原因.
(5)科考队员在南极考查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A
A

①积雪覆盖着冰隙,随时有可能?吞没队员;
②酷冷的天气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③整个南极地区无任何人员,无法求援;
④随时都会遇到北极熊的袭击;
⑤经常遇到暴雪迎面来袭,看不清路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8年10月3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塔、乌兹别克斯坦)第七次总理会议举行,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我国的邻国有(  )
A、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B、塔吉克斯塔、乌兹别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  俄罗斯D、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后,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80°25′S,77°06′E).加之此前已经建成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我国目前在南极地区共建有三个科学考察站.据此材料和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代表昆仑站的是______地,代表长城站的是______地.
(2)判断方向:中山站位于①考察站的______方向.
(3)当昆仑站正式建成时北京正处于四季中的______季.
(4)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该地区时常用的词汇.请分析形成如此严酷环境的主要原因.
(5)科考队员在南极考查可能遇到的情况有______
①积雪覆盖着冰隙,随时有可能?吞没队员;
②酷冷的天气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③整个南极地区无任何人员,无法求援;
④随时都会遇到北极熊的袭击;
⑤经常遇到暴雪迎面来袭,看不清路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白银 题型:问答题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后,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80°25′S,77°06′E).加之此前已经建成的长城站(62°13′S,58°58′W),中山站(69°22′S,76°22′E),我国目前在南极地区共建有三个科学考察站.据此材料和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精英家教网

(1)图中代表昆仑站的是______地,代表长城站的是______地.
(2)判断方向:中山站位于①考察站的______方向.
(3)当昆仑站正式建成时北京正处于四季中的______季.
(4)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该地区时常用的词汇.请分析形成如此严酷环境的主要原因.
(5)科考队员在南极考查可能遇到的情况有______
①积雪覆盖着冰隙,随时有可能?吞没队员;
②酷冷的天气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③整个南极地区无任何人员,无法求援;
④随时都会遇到北极熊的袭击;
⑤经常遇到暴雪迎面来袭,看不清路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