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我国云贵高原的形态特征是( )
A.地势高峻,雪山连绵
B.辽阔坦荡,草场广布
C.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D.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山脉的名称:A是__________。
(2)①地比②地降水多的原因主要是______。从③地到④地画一直线,则此线_____部人口稠密,______部人口稀疏。
(3)⑤⑥两地所在的温度带名称分别为:⑤地是________,⑥地是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和四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位于______大陆的东部,东临______洋;图中C为我国第二大岛______岛。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山脉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山,该线大致和______等降水量线吻合;非季风区内,______(填“夏”或“冬”)季风难以到达。
(3)右图四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的共同特点是降水集中在_________季节;从四城市年降水总量的变化来看,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图中甲、乙两河流量较大的是_____河。它们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但是原因不同:______。
(5)乙河中游地区_________严重(生态问题),下游泥沙沉积大量淤积,河床不断升高,形成“_________”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
A.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多 B. 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
C. 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少 D. 总量贫乏,人均占有量多
【2】针对这一国情,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出行时,尽量乘坐私家车 B. 外出就餐时,多使用一次性碗筷
C. 洗手后,及时关紧水龙头 D. 购物时,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青藏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阴影部分是我国重要江河的源地 地区,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其中河流C是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休牧育草B、大力毁林开荒种田C、大力退耕还林还草D、全面禁猎、禁采砂金
(2)青藏高原牧场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畜种是 。
(3)该地区农业的类型被称为 农业,青藏高原农业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和小麦,这里发展粮食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是 。该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品质优良,穗大粒饱,其原因主要有哪些?(答两条即可)
(4)图中铁路很多路段采用了以桥代路的方式修建,试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实施现代化大农业战略,素有“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垦区今年粮食总产达363.6亿斤,粮食商品量339亿斤,播种面积、综合单产和总产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素有“中华大粮仓”美誉的黑龙江种植业以______为主,主要种植______、______等农作物,_______年________熟.
(2)黑龙江省有两大商品粮基地________和________所产粮食以后可以通过________高速铁路运往北方沿海航线中心城市________,出口国外.
(3)位于辽宁的________工业基地是我国著名的______工业基地,区内_______、________为该工业基地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图是地球公转到 时(甲、乙、丙、丁)的光照情况,此时的节气是 ,
南极地区出现 现象。
(2)在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赤道)
(3)B图中,B点在五带中的 带;C点在D点的 方向。
(4)列地理现象主要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的是( )(双项选择)
A.甘肃夏天热冬天冷
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人们每天经历了白天和黑夜
D.北极圈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行政区是
A. 西藏 B. 江苏 C. 上海 D. 宁夏
【2】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有关“全面二孩”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可以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问题 B. 可以在短期内解决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C. 有利于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 D. 有利于促进人口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