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图,回答问题。

(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 注入

(2)结合气候资料,分析长江的水文特征。 (从流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说明)

(3)据长江水系图可以判断长江上游急需解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主要是

(4)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试分析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5)长江下游的河水污染严重,原因是 (1点即可)。

【答案】(1)长江中下游平原;东

(2)长江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

(3)水土流失

(4)自然原因,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支流众多,汇水面积大等;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破坏植被;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符合题意,合理即可)

(5)城市、人口密集,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乱扔垃圾等(符合题意,1点合理即可)

【解析】

长江是我国流程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自西向东经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后,注入东海。

(1)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最终注入东海。

(2)由图可以看出,长江流量大、汛期长,终年无结冰期。

(3)由资料可知,长江上游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这是急需解决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频繁,这是由于长江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流经区域降水丰富、支流众多;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蓄洪能力,乱砍滥伐、破坏植被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5)长江下游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工农业发达,废水、农药化肥的使用,生活和生产污染排放量大,对长江的污染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全球经纬网图”, 完成下列内容。

(1)AB所在的线叫________(经线或纬线),该线指示的方向是________(东西或南北)。

(2)划分南北两半球的纬线是________,在图中B、C、D三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___点。

(3)图中A、B、D三点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__点,位于低纬地区的是________点。

(4)有一艘油轮在南纬20°,东经40°处发出求救信号,救援船只准备从C点出发前去营救,船只应该向________方向行驶,若船员正午出发,到达事发地时当地应为________(填上午或下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东南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亚洲和欧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B. 由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C. 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D. 居民主要是黄种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东、西半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七大洲中,赤道横穿的大洲有________洲、________洲、亚洲和大洋洲,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洲和欧洲。没有热带分布的是________洲、________洲。

(2)大洲、大洋中,被亚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环抱的大洋是________洋,位于北极地区的是________洋,位于南极地区的是________洲。形状呈“S”形的是________洋。

(3)亚洲主要位于________(填“东”或“西”)半球,东临________洋。

(4)从全球看,海洋面积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陆地面积;就陆地分布而言,陆地主要集中在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

(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不包括___

A.乌拉尔山脉 B.大高加索山脉C.土耳其海峡 D.苏伊士运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阳光、水 B. 森林、土地 C. 煤炭、石油 D. 风、鱼、草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质量的高低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根据 2016 年 12 月 31 日下列四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值判断,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是( )

A. 北京 225 B. 上海 55 C. 南京 136 D. 广州 7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年来,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向,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加强 B. 暖流增强 C. 二氧化碳增多 D. 降水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提倡“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筷子”的出发点是

A. 减少固体垃圾 B. 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 减少个人经济负担 D. 移风易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