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观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地形名称:
A
 
,B
 
,C
 

(2)登山队员从出发点至山顶,登山高度可能为
 
米.
A.395  B.445  C.495  D.555
(3)出发点与到达山顶气温大约相差
 

A.1゜C   B.2゜C   C.3゜C    D.4゜C
(4)图中B、F两处,降水较多的
 
处,原因是
 

(5)镇政府为发展经济,决定在B、D两河开发惊险刺激漂流项目,你认为较合适的是
 
河,主要原因是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专题: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根据等高线上的海拔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即可解答.
解答:解:(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A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B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C山谷,C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
(2)山顶的海拔约为550米,出发点的海拔低于100米,登山高度可能为450-550米,结合选项故选C.
(3)出发点与到达山顶海拔大约相差450-550米,根据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计算可知两地的气温差是450÷100米×0.6℃≈2.7℃,550米÷100米×0.6℃≈3.3℃,根据题意故选C.
(4)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是在山脉的迎风坡,来自于海洋的气流爬坡而上,在上升的过程中,气温降低,湿润气流成云降雨,由此可见B位于迎风坡,降水应该是最多的地方(5)读图可知,若要在该地开发漂流旅游项目,可选在B河,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水流较急.
故答案为:(1)鞍部;山谷;山顶;(2)C;(3)C;(4)B;B处处于迎风坡;(5)B;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水流较急.
点评:该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难易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世界上唯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  )
A、中国B、俄罗斯
C、澳大利亚D、印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对①②③④水域两岸主要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中海气候
B、②热带季风气候
C、③热带沙漠气候
D、④温带季风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辨认图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大洋名称:
 
;②
 

(2)辨认图中文字序号代表的大洲名称:
甲:
 
;丁:
 

(3)在世界航海线上,有很多海峡和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图中甲、乙两洲的洲界A是
 
,丙、丁两洲的洲界B是
 

(4)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赤道穿过的C处为
 
气候,北回归线穿过的D处为
 
气候,E处深居内陆为
 
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判断56-58题.

(1)图中序号①表示的大洋是太平洋.
 
(判断对错)
(2)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⑤、⑥、⑦三个大洲.
 
(判断对错)
(3)世界最大岛屿--格陵兰岛位于④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连线题.把下列人种、人种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用线连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长江流域图”完成下列要求
(1)长江发源地A是
 
山脉,注入海洋B是
 
海.
(2)图中的C是我国重要的
 
水利枢纽工程,目前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站.此处水能丰富的原因是处在地势
 
阶梯的交界处.
(3)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处的①是
 
,中、下游分界处的②是
 

(4)河流D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该河流和长江交汇处形成的城市是武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名称:A
 
山脉,B
 
盆地.
(2)图中所示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3)B盆地中
 
资源丰富,我国21世纪四大重点工程之一的“西气东输”就将该处的资源输送到
 
地区.
(4)宁夏平原被称为“塞上江南”,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水源条件是
 
(河流),如果开发强度超过了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将会出现
 
问题.
(5)本区的植被自东向西依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亚洲地形有三大特点,一是地形以
 
 
为主,平均海拔高;二是地面
 
,高低
 
;三是地势
 
 
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