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黄河水系图及某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能产生凌汛现象的河段是(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如图所示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于(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3】如图地貌所示的区域河流含沙量最大常出现在( )
A. 1、2月 B. 4、5月 C. 7、8月 D. 10、11月
【答案】
【1】 C
【2】 B
【3】 C
【解析】
本题考查了黄河的水文特征。
【1】黄河下游的丙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河水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于较高纬度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导致河水泛、河堤决口。依据题意,C答案正确,ABD答案错误,故选:C。
【2】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右图所示地貌是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位于左图中的乙处;故选:B。
【3】由题中图可以看出,右图所示地貌是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每年7、8月份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大。依据题意,故选:C。
凌汛就是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欧洲西部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西部西邻________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带;这里国家众多,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划分,大部分属于________国家。
(2)欧洲西部大部分地区为________气候(类型),适合多汁牧草生长,为当地发达的________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某旅行社拟在2012年伦敦奥运期间组织一批游客去该地区旅游,行程安排观看奥运比赛外,还将游览伦敦的________、________(国家)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以及________(国家)的海峡等旅游胜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一位外国学者根据区域经过段差异将中国各区域命名为“金色中国”、“黄色中国”、“绿色中国”与“银色中国”。而中国古代文人喜欢从文化相似性着手,划分出许多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地理区域,如“中原”、“江南”、“巴蜀”、“西域”等。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各区域名称、景观搭配正确的是( )
A. 甲﹣﹣银色中国﹣﹣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B. 乙﹣﹣黄色中国﹣﹣大漠戈壁,黄沙漫漫
C. 丙﹣﹣金色中国﹣﹣沃野千里,麦浪滚滚
D. 丁﹣﹣绿色中国﹣﹣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对图中文化地域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原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 B. 江南地区1月均温高于0℃
C. 巴蜀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D. 西域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1)海南省的简称是_____、濒临_____海,临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利于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
(2)“我要去海南避寒……”,最有可能是_____人。
A.黑龙江B.云南C.广东D.台湾
(3)据图推断海南岛的地势特征:_____。
(4)莺歌海人为盐而狂,莺歌海是该岛著名的盐场,请从自然角度简要分析其晒盐的有利条件。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金砖国家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1)根据描述填出下列国家的代号及其名称:属于“金砖国家”并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是 (代号)、 (名称);“金砖国家”中人口位居第一位的国家是 (代号)、 (名称),该国位于 洲;“金城国家”中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的是 (代号)、 (名称);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国家是 (代号)、 (名称); 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国家是 (代号)、 (名称)。
(2)“金砖国家”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称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稠密区的主要分布特点是:从纬度位置上看,主要分布在___(中高纬或中低纬)地区;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___(沿海或内陆)地区;从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___(平原或山区)。
(2)关于图中人口稀疏的原因对应的地区是(填数字);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___ , 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___ ,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___ ,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