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世界上海洋与陆地的比例大约是(     )

A.各占一半            B.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C.三分之二是陆地      D.七分之一是海洋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上海洋与陆地的比例大约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29%的陆地,71%的海洋。

考点:本题考查海陆分布的知识。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均分地球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地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午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一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
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
(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
极地的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午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思考:
(1)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
(2)作为地球大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043

  读资料:

  材料一:

森林与降水

  水汽的多少,是降水多少的首要条件。森林地区之所以多雨,主要是因为森林地区水汽多。森林地区水汽多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它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利用根系不停歇地吸收地下的水分,经过生理作用,又将水分不间断地通过枝叶散发到天空。有人计算过,林木在长大发育的过程中,形成一份重的干物质,一般大约需要蒸腾300~400份重的水分。1亩山毛榉林,一个生长季节需蒸腾186000千公斤水。

  这样强大的蒸腾作用,好像抽水机一样,将水从地下抽上来,再喷向空中去。这就大大增加了林区上空的水汽。

  森林地区的土壤渗水性和植被保水性也很强,为森林植物的蒸腾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区降水时,雨水先经过林冠后再落到地面上,所以大部分水能够逐渐地渗入土中。林地由于太阳直射少,温度变化缓和,融雪时间比无林区长,雪水也能慢慢地渗入土中。林地上的植被,如枯枝落叶和草丛等,吸水力都很强。这样,林地能够积蓄大量的水分,源源不断地供给森林植物蒸腾的需要。

  其二是林区降雨,一部分雨水被林冠阻截,停留在枝叶上,即可直接蒸发到空中去,增加了森林上空的水汽。研究表明,15亩阔叶林面积里,在温带一个夏季蒸发量旺盛时期,蒸发的水分比同等面积的无林区多20倍。

  其三,森林地带与森林外边的无林地带,夏季在太阳强烈照射下,受热后增温程度不同,容易发生局部对流,使空气上升,这也是成云致雨的条件。

  另外,森林比平地高,森林又是空气流动的障碍,平流的空气向森林区移动时,受到起伏不平的林冠的阻碍,就会在动力作用下被迫上升,使森林上空的空气垂直交换运动加强,林冠表面的空气温度迅速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因气温降低,湿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大量凝结出来,成云致雨。

  如上所述,森林地区水汽多,垂直运动相对强,所以森林地区降雨也就多了。

材料二:

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

  世界上每天总有一些地方下雨,那么,一年的降水量有多少呢?据计算,一年之中全世界要下雨511万亿吨,以体积计算,为5ll亿立方米。

  一年就下这么多雨,年年如此,天上的雨为什么不会下完了呢?一年中降落到海洋里的雨水大约是412万亿吨,落到陆地上的雨水大约99万亿吨。而海水蒸发进入空中的水汽大约是448亿吨,陆地上的江河、湖泊蒸发与植物蒸腾进入空中的水分大约是63万亿吨。可见,天空降下来的雨水与海洋里和陆地上蒸发进入空中的水汽,数量完全相等。也就是说,地面与空中之间,水分在不断的循环,并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另外,一年当中海水蒸发进入空中的水要比空中降落到海洋里的雨少36万亿吨,多出的这些水分在空中被风吹送到陆地上空;而一年之中降落到陆地上的雨水要比陆上蒸发进入空中的水分多36万亿吨,多出的这些水分通过江河汇入大海。所以,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分也在不断地循环,也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据观测,空中共含水分大约是13万亿吨。可以算出,每年水分循环大约要进行39次。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地区为什么多雨?

  (2)你知道一年下雨有多少?为什么雨总下不完?

  (3)从这两则材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阅读与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于1999年7月1日从上海出发,穿过日本海、宗谷海峡、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两次跨入北极圈,到达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和多年海冰区,圆满完成了三大科学目标预定的现场科学考察计划任务,获得了大批极其珍贵的样品、数据和资料。满载着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丰硕成果的“雪龙”船,历时71天,安全航行14180海里,航时1238小时,于1999午9月抵达上海港新华码头。 这次考察获得了一大批珍贵的样品、数据资料等,其中包括北冰洋3000 米深海底的沉积物和3100米高空大气探测资源数据及样品。最大水深达3950米的水文综合数据:5.19米长的沉积物岩芯以及大量的冰芯、表层雪样、浮游生物、海水样品等。根据初步分析,参加这次北极考察的科学家已经获取了一些初步成果和新发现。如大气科学发现了北极地区上空蒙盖着一层厚厚的“棉被”一逆温层,它远比原来想象中的要厚,同时发现了该逆温层的屏障作用:我国科学家通过此次考察,首次确认了“气候北极”的地理范围,为全面了解北极作出了中国人的贡献: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地区的对流层偏高,这对研究我国季节变化和气候状态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首次北极考察的圆满成功和所取得的多项创新与突破,为本世纪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谱写了一曲凯歌。
思考:
(1)中国首次北极科研考察有哪些重大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进行极地考察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地的环境问题
极地环境保护问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北极地区,对北极环境的破坏归因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尤其是工业加工造成的严重的污染,由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南极冰层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因为海平面的升高将威胁人类人口40%~50%以上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另外由于冰体的消融改变了全球的生态平衡,一些动植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迁移和灭绝。由于冰川和冰盖的消融,许多几百年至几万前埋藏于冰盖中的微生物被暴露出来,这些微生物的扩散可能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这都将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威胁。再加上人类的滥捕使极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据2003午11月5日《中国环境报》报道,北冰洋浮冰正以每10年9%的速度减少。它不仅表明北极陆地气温正在迅速升高,同时还揭示北极地区的夏季海洋冰层区域正在慢慢缩小,全球气候正在迅速变化。 各国间订立了相关条约来保护极地的环境。在南极,不论哪个国家的考察队员在任何现场都会将火柴棍、烟头带回到垃圾摆放处。特别是含有重金属的废旧电池,在放垃圾的时候都要单独放置。在极地几乎看不到人为遗弃的垃圾。但南极确实被污染了。比较来看,南极仍然是地球上受污染较少的地区,它们比北极受到的污染还少。但是世界各国必须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严格限制自己的行为,以防南极污染进一步发展。同时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生产、生活的其他各洲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思考:
(1)极地地区冰雪的融化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地球大家园的主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世界年均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圈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逐渐________。

(2)世界上最炎热的大洲是________洲,最寒冷的大洲是________。

(3)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________线平行。

(4)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一般在________℃以上。

(5)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左右,比同纬度其它地区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

(6)根据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10℃、0℃等温线的弯曲状况,说明陆地气温比海洋________(高或低),南极洲的边缘地区等温线特别密集,说明该地温度变化________(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四川省模拟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对世界大洲大洋叙述正确的是:
[     ]
A、世界上海洋面积比上陆地面积大致的比值为3:7,以后由于板块运动将会改变
B、世界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分别是:太平洋与南极洲
C、完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和大洲分别有:印度洋和非洲
D、完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只有南美洲,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