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图1撒哈拉以南非洲示意图及相关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判断依据是 。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居民创造了独特而富有活力的艺术文化。下图中能展示非洲艺术文化特色的是( )
A. B.
C.
D.
(3)茅草屋是非洲典型的民居,如图2所示。请简要分析房屋与自然环境的关。房屋所用材料为树枝、木棍、茅草是就地取材,茅草屋墙体很薄,透气性好是为了 ;茅草覆盖的屋顶厚实、斜度大是为了 ,由此可以推断图中所示民居最可能分布在下列哪一气候区( )
A. B.
C. D.
(4)读图1可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产铜国家是 。
(5)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图3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地关系示意图,请你字母填入方框,完成示意图。
A.人口快速增长
B.开垦草原
C.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答案】(1)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2)A;(3)散热、排水、C;(4)咖啡、赞比亚;(5)①-A、②-B、③-C
【解析】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以热带为主。
(2)图中所示四张图片中,A表示的是非洲鼓,B是巴西的狂欢节,C是俄罗斯的芭蕾舞,D是中国的京剧,故选A。
(3)非洲的茅屋所用材料为树枝、木棍、茅草是就地取材,茅草屋墙体很薄,透气性好是为了散热;茅草覆盖的屋顶厚实、斜度大是为了排水,说明了当地气候是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是图中C表示的气候类型。
(4)由图1可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经济作物咖啡,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的产铜国家是赞比亚。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需求大增,人们开始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等,造成土地荒漠化严重,故答案为①-A、②-B、③-C。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是描述地理规律、地理景观的名词佳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景象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词中的“春风”是指冬季风
D.“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河流、铁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半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众多,短小流急,因此半岛上
A. 热量充沛 B. 光照充足 C. 水能丰富 D. 耕地广大
【2】【2】半岛上的铁路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 B. 地形 C. 河流 D. 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埃博拉病毒从2014年2月开始爆发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目前撒哈拉以南非洲社会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粮食短缺 ③资源短缺 ④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水资源是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是( )
A. 跨流域调水 B. 兴修水库 C. 节约用水 D. 防治水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大兴安岭,雪花飘飘;长江两岸,柳树发芽;海南岛上,鲜花盛开。”王先生在一周内赴各地出差拍下的三张景观照片。读景观图片和中国疆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三张景观照片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 )
A.我国跨经度广B.我国跨纬度广
C.我国地形复杂D.距海远近不同
【2】关于我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置优越,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B.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热带
C.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入海
D.最西端位于新疆帕米尔高原上
【3】我国海岸线长的地理意义有( )
①对外联系方便 ②海洋资源丰富
③海洋带来大量水汽,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因海洋阻隔,不利于对外开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我国疆域辽阔,下列关于我国领土四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领土最北端有极昼现象B.我国领土最东端在台湾省的钓鱼岛
C.我国领土最南端气候长夏无冬D.我国领土最西端号称“世界屋脊”
【5】下列海域属于我国的内海的是( )
A.渤海 黄海B.黄海 东海C.南海 东海D.渤海 琼州海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跨两洲,其经济中心主要在亚洲
B. 地形东西差异很大,东部主要是平原,西部主要是山地
C.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 河流多,水量大,大部分河流可以全年通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