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图1“南亚地形图”、图2“南亚地形剖面图”,图3“孟买气候统计图”完成后面的问题.
(1)恒河平原以北的地形以
 
 为主.
(2)在南亚地形剖面图中,B是
 
(填地形区).
(3)南亚地区的农业主要有①林业生产,②棉花种植,③粮食作物生产,最适合在南部德干高原进行的生产活动是
 
(填序号).
(4)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在孟买的市场上,最不可能出现的产品是
 
(填序号)
①凉鞋,②雨伞,③棉衣
(5)以下是关于南亚的两则新闻报道:
①孟买连续三周每日高达42℃的热浪终于随昨天的一场大雨而告一段落,气温明显降低…
②季风带来的几场暴雨横扫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
这两则报道最可以发生的时间应该在
 

A、3、4月B、6、7月C、9、10月D、12、1月.
考点:南亚的半岛、地形区、河流、国家和首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
专题:
分析:南亚的地形北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解答:解:读图可知,(1)恒河平原以北的地形以山地为主.(2)在南亚地形剖面图中,B是恒河平原.(3)南亚地区的农业主要有①林业生产,②棉花种植,③粮食作物生产,最适合在南部德干高原进行的生产活动是②棉花种植.(4)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在孟买的市场上,最不可能出现的产品是③棉衣.(5)①孟买连续三周每日高达42℃的热浪终于随昨天的一场大雨而告一段落,气温明显降低…,②季风带来的几场暴雨横扫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夺走了数百人的生命…,这两则报道最可以发生的时间应该在6、7月.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1)山地;(2)恒河平原;(3)②;(4)③;(5)B.
点评:该题主要考查南亚的地形区以及气候,结合地图识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图中铁路线②代表的是京九线,它在途中经过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是(  )
A、郑州B、南昌C、长沙D、广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13年4月9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员乘坐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上海码头顺利停靠,这标志着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胜利结束.队员们于2012年11月5日从广州南沙码头出发,前后历时历时五个月,圆满完成了考察工作.请你阅读图1“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及图2“南极地区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队员们乘座“雪龙”号,他们的目的地--南极洲,从南北半球来看,它全部位于
 
半球.
(2)队员们到达南极洲后,看到白茫茫的南极大陆,第一次到南极的小杨说笑着说:“我们快找不到北了!”老杨说:“不是找不到北,是找不到南.”其他伙伴都会心的笑了.因为这个“找不到南”的这个点在南极洲真能找到,你认为这个点应该是
 

(3)如果队员们要从长城站出发,到达南极点之后,再前往昆仑站,他们的行进方向应该是先向
 
,再向
 

(4)图中A、B、C分别表示南极洲周围的三个大洋,请结合两个图,并用你的智慧来判断它们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5)我国的三个科考站建站时间都是1月至2月,这是因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对“区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其基本步骤如图所示.
根据地图和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步骤:

阶段Ⅱ成果

(1)依据阶段Ⅱ成果的描述,判断该地理兴趣小组确定的研究区域是
 
,图中D山脉是
 
,三江源位于图中处
 
(填字母).
(2)该地区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下列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图中相应空格内,完成结构示意图.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烈  D.耐寒动物  E.河谷农业
(3)在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青棵穗大粒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对于该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人提出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和地热资源,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欧洲西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深受来自
 
洋的西风影响,
 
气候最为典型,非常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有利于发展
 
 业.
(2)瓦伦西亚、伯明翰、汉堡三个城市自西向东气温年较差越来越
 
,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亚洲人口分布略图,回答问题.

(1)亚洲三面临海,地跨五个温度带中的
 
 
 
三个温度带,地形类型以
 
 
为主,
 
是亚洲第一大河.
(2)亚洲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
 

A、东部、北部    B、东部、南部    C、东部、西部   D中部、北部
(3)图中M地人口稀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4)用字母P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注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