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题型:解答题
读“甲、乙、丙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
(2)三地中,四季分明的是__地;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
(3)乙、丙分别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___。
(1)甲 1月平均气温最高,7月平均气温最低 (2)乙 甲 (3)北温带 北寒带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读“甲、乙、丙三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其判读方法,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图可知,北半球一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南半球1月份气温低,7月份气温高,甲、乙、丙三地位于南半球的是甲,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读图“世界7月气温分布图”,回答下题。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简要解释这一规律形成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半球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带是______(“高”或“中”或“低”)纬度地区。
(3)南、北半球相比,等温线较平直的是_________半球,主要原因是这个半球的____________(“海洋”或“陆地”)面积大。
(4)此时,澳大利亚正值______季,英国正值______季。
查看答案读北半球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为北半球
B. 甲区域年平均气温较周边地区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C. 欧洲西部沿海地区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主要是受到海洋影响
D. 图中海洋等温线大体向高纬度突出,说明气温低
查看答案读某地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题.
判断该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
A. 热带 B. 温带 C. 寒带 D. 北温带
查看答案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暑假的一次活动中,按要求一天共测4次气温值:20℃、15℃、33℃、27℃,却忘记把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假如由你来完成表格的填写,33℃的气温值应该填在哪个时间栏内()
A. 12点 B. 14点 C. 2点 D. 6点
2.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是()
A. 4℃ B. 7℃ C. 13℃ D. 18℃
查看答案读下图,左图中甲地与右图中哪条气温变化曲线相符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 题型:选择题
近年来,两极地区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开发的热点地区,读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各科考站中,极昼极夜现象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长城站
B. 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更冷
C.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D. 甲所处的海洋是太平洋;①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9.1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中国西南地区遭受特大旱情之际,东南亚也出现严重旱情.湄公河(我国境内为澜沧江)水位遭遇半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水位下降,泰国、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村庄深受其害,其农业、渔业以及饮用水供应都受到影响.
(1)泰国的气候类型以及在泰国修筑公路最好的季节分别______
A.热带季风气候-旱季 B.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季
C.热带季风气候-夏季 D.亚热带季风气候-旱季
(2)东南亚有一条国际性的河流,这条河在中国境内称为______,中国境外称之为______.
(3)东盟10个成员国家中,从海陆位置来看,唯一的内陆国是______,属于临海国的是______(任意写出一个).
(4)为什么东南亚多火山、地震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9.1 东南亚--两洲两洋的“十字路口 题型:选择题
东南亚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是由于当地气候
A. 终年高温多雨 B. 终年寒冷干燥
C. 终年炎热干燥 D. 终年温和多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题型:解答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A、B中属于发达国家人口总数的是______,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总数的是___.
(2)我们根据国家______的不同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______和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5.1人口与人种 题型:选择题
人口增长应该()
A. 与城市人口比重相适应 B. 与住房、交通建设情况相适应
C. 与文化教育发展相适应 D. 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