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四大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原地表崎岖不平,多山间小盆地
B.云贵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
D.青藏高原地面平坦,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原野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单元 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仔细观察,你发现地球仪上没有表示出来的事物是( )
A. 赤道 B. 地球公转轴 C. 极点 D. 经线和纬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一单元 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关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工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口少
B.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C. 青藏地区主要是发展高山牧业和绿洲农业
D. 南方地区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七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有关甲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温带润洋性气候为主 B. 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交通便利
C. L业历史悠久,技术设备先进 D. 受气候影响,以种植业为主
2.有关乙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处十字路口的位置 B. 气候湿热,蒂产热带农广晶
C. 马来群岛山河相问,纵列分布 D. 雨季盛行西南季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1节 地形和地势 测试 题型:综合题
读图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纬30°中国行》从浙江舟山群岛出发,自东向西一直拍摄到西藏的阿里地区,沿途穿越9个省市自治区,节目展现了北纬30°沿线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在内的全景式图画。
(1)A地区耕地类型为____ __,主要的粮食作物是____ __。B地区自然特征是 ,该区的主要畜种是被称为“高原之舟”的 。B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 地区,特色粮食作物是 。
(2)A、B两地分别于4月和7月盛开美丽的油菜花。B地油菜开花时间较A地迟的原因主要是:B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上,海拔高,气温 。在该地修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 铁路。
(3)下图为我国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图中所示的地形区自东向西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甲处的____ ____(紫色盆地)、横断山区和乙处的_________高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特点是__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单元 测试卷 题型:综合题
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地区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水源充足
C.海拔较低,气温较高 D.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2)藏族人穿的藏袍可以适应当地( )
A.气候寒冷的特点 B.气候干旱的特点
C.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D.日照强烈的特点
(3)修建青藏铁路时,在某些地段采取了以桥代路的施工方案,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单元 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
A. 黄土高原 B. 青藏高原 C. 云贵高原 D. 三峡库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2节 气候 测试 题型:综合题
读下图“我国夏季风图”,回答问题。
(1)我国夏季盛行的是偏______(南或北)风,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____ __洋和南面的
________洋,气流特点是 (寒冷干燥或温暖湿润)。
(2)习惯上将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_ (季风区或非季风区)。
(3)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A、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 季节。
B、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_ _向____ _递减。
C、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___ _____灾害。
(4)大范围的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影响明显,每年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导致我国季风区形成 的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4节 自然灾害 练习 题型: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主要由工业废气造成的是( )
A. 土地荒漠化 B. 水土流失
C. 鱼类大量死亡 D. 酸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