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长江水系略图和长江干流纵剖面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________,从________注入东海。从长江干流的流向可以推断,我国地势的特征是________。
(2)长江素有“水能宝库”之称。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上游、中游、下游)河段。
(3)图中M是________水利枢纽,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其主要作用有________等。
(4)金沙江、川江、荆江三个河段中,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泄洪不畅。
(5)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针对“水土流失是导致中下游地带洪涝灾害加剧的重要原因”,根据所学,你的防洪对策是________。
【答案】(1)各拉丹冬峰 上海 西高东低
(2)上游
(3)三峡;防洪(发电、航运、水产养殖、灌溉和旅游等)
(4)荆江
(5)植树造林
【解析】(1)读图可知,长江发源于各拉丹冬峰,由上海市注入东海,从长江干流的流向可以推断,我国地势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2)长江上游山高谷深,水量丰富。因此十分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素有“水能宝库”之称。
(3)长江干流中已经建成的规模巨大水利枢纽工程是三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其主要作用有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
(4)因为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沉积河水容易泛滥,因此长江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荆江河段。
(5)降水量大且集中、河道弯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频发的自然原因,除此以外围湖造田、滥砍滥伐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因此植树造林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地球公转的方向用箭头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
(2)当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正值北半球的 节气,此时阳光直射在 。
(3)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是____ ____,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日,此时北极地区有 ____ _ _现象。
(4)当地球位于________位置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
(5)当地球上各地昼夜等长时,此时分别是北半球的________日和________日。
(6)从5月1日到6月1日太阳的直射点位于___ __半球,向___ 到_____方向移动。
(7)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由A位置转到B位置时,张掖的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 。
(8)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 引起的。四季变化是由于 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暑假王明坐海轮从天津到海口去旅游,沿途依次经过的海域是()
A.渤海、东海、南海、黄海
B.黄海、渤海、东海、南海
C.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D.黄海、东海、渤海、南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只要种植业区及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1】关于我国种植业分布特点,正确的是
A.集中分布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B.集中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C.南方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
D.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2】糖料作物与油料作物分布特点,不正确的是
A.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
B.油料作物北方花生南方油菜
C.甘蔗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区
D.油菜最大产区在长江流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包括港、澳、台人口)
材料二: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⑴根据材料一可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我国大陆人口达13.39亿,居世界第_______位;2000年至 2010年的10年间,我国人口增加了_______亿。与1990年至2000 年的10年间增加的人口数相比较,我国近十多年来,人口增长速度明显_________(上升或下降),这说明我国实行的________________政策(人口国策)成效显著。
⑵根据材料二可知,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图中虚线黑龙江黑河——云南_______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人口分界线。该线东南地区人口_________,西北地区人口 ________(填“稀疏”或“稠密”);为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能否从东部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近年来,我国每年仍增加人口800万左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人口死亡率低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基数大 D.扩大城市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