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8.读欧洲西部地区图,回答
(1)写出字母B、F所代表的海区名称
B北海
F地中海
(2)国家E法国.
(3)B海区沿岸各国畜牧业发达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温带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该区居民在夏季喜爱到F海区旅游的自然原因是夏季地中海沿岸阳光明媚.

分析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能运输方面,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解答 解:(1)图示B位于大不列颠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北海;F位于欧洲南部与非洲之间,为地中海;
(2)国家E是法国;
(3)B海区沿岸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不利于粮食作物的成熟,而适于牧草的生长,故畜牧业发达.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阳光明媚.
故答案为:
(1)北海; 地中海.
(2)法国.
(3)温带海洋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夏季地中海沿岸阳光明媚.

点评 该题考查欧洲西部的相关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落实.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简图

材料二: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32.
(1)图中A渤  海,B黄河
(2)北京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是中关村,属于温带季风 气候.
(3)北京是著名古都,荟萃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写出两处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
(4)下列有关北京的说法,正确的是D.
A.从地形区来看,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B.按温度带的划分,北京属于中温带.
C.按干湿地区的划分,北京属于湿润地区.D.从城市职能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
(5)材料二反映了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探究“缺水”的原因是用水量大(任写一点即可),解决措施是 修建水库(任写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读南北极俯视图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①北美洲,
(2)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洋:A大西 洋.
(3)南极洲的代表动物是企鹅.
(4)当我们放暑假时,南极地区出现的是极夜现象(极昼或极夜).
(5)目前,我国在南极洲共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其中D是长城站.
(6)南极的气候特征:酷寒、干燥、烈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
A.亚洲B.非洲C.大洋洲D.南美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大洲,没有濒临北冰洋的是(  )
A.亚洲B.非洲C.欧洲D.北美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读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杭嘉湖地区组成.
(2)写出图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城市的名称.
A是上海,B是杭州,
C是镇江,D是苏州.
(3)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经济发展历史悠久,科技力量雄厚,还有许多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①位于我国三大平原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位于亚热带湿润区,耕地类型为水田(水田或旱地),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②交通便利,请写出经过上海的A-C铁路线名称:京沪线.长江入海口宽阔,便于江海联运.长江因通航里程长、运量大,有“黄金水道”美誉.
(4)上海工业发达,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5)D是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其布局于此的主要原因是A
A、靠近巨大的消费市场   B、交通便利   C、靠近原料地   D、靠近燃料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导致我国南、北方农耕制度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技术C.气候D.土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是(  )
A.日本矿产资源十分丰富B.沿海多优良港湾
C.日本多火山地震D.人口多,国内市场广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对该地形剖面图所示区域的描述,不可能的是(  )
A.水流湍急B.林木茂盛C.地形崎岖不平D.山顶终年积雪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