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我国各民族间的交错分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与合作,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下列民俗活动与对应民族关联错误是(  )
A、泼水节-朝鲜族B、那达慕大会-蒙古族C、晒佛节-藏族D、端午节赛龙舟-汉族
分析: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每年都举行的重大节日.按照傣历,泼水节大约在清明节后的4月13日至15日举行.过去,在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音dǎn,意为奉献)佛”,然后大家泼水嬉戏,认为能够消灾祛病;下午青年男女举行“丢包”活动.
解答:解:正确的组合是:泼水节-傣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晒佛节-藏族、端午节赛龙舟-汉族.
故选:A.
点评: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给人们以美的感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22

阅读下列材料,看看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民族的什么乐器。

  材料一 民间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1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尾做成,琴弦为根数不等的马尾。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定弦法,一般接四度、五度定弦。音色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悠扬动听。可奏双音和泛音,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桶,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以此而得名。

  材料二 打击乐器。亦称“杖鼓”。流行于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中段细实,两端粗空,鼓面蒙皮,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常用于伴奏歌舞或用于乐器合奏。我国瑶族也使用此种乐器作为打击乐器。

  材料三 拨弦乐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琴箱呈半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琴杆细而长,上有用丝弦缠的品位8~12个,张二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音量较弱,音色优美。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和合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022

阅读下列材料,看看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民族的什么乐器。

  材料一 民间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1米。共鸣箱扁平而呈梯型。以马皮或羊皮蒙面,面上绘有图案。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各安一弦轴,拉弓以藤条(或竹、木竿)与马尾做成,琴弦为根数不等的马尾。演奏时,以马尾弓纳两弦间拉奏。分大、中、小三种规格,独奏和伴奏均可。有多种定弦法,一般接四度、五度定弦。音色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悠扬动听。可奏双音和泛音,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独奏、伴奏和合奏乐器。传说从前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小马的腿骨为柱,头骨为桶,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在琴杆的顶部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以此而得名。

  材料二 打击乐器。亦称“杖鼓”。流行于东北三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中段细实,两端粗空,鼓面蒙皮,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变化多端。常用于伴奏歌舞或用于乐器合奏。我国瑶族也使用此种乐器作为打击乐器。

  材料三 拨弦乐器。红松木或桦木制成。琴箱呈半梨形,分平底和凸底两种,琴杆细而长,上有用丝弦缠的品位8~12个,张二弦。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弹奏。音量较弱,音色优美。可用于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和合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