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下题。

材料一:尽管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平均每年仍净增人口1200万左右。

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比较表

1材料一说明我国人口现状是(  )

A. 人口基数大 B. 人口数量增长缓慢 C. 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大 D.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人口东西分布的巨大差异。说明了(  )

A. 东部应向西部大规模移民 B. 西部计划生育落实较好

C. 西部向东部迁移了大量人口 D. 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

【答案】

1A

2D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人口特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1 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大约少生了约4亿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增幅逐渐下降。特别是近十年来,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每年新增人口仍达1000多万,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故选A。

2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沿湖气候温暖湿润,地形以平原、盆地为主,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密集、工业发达,人口相对密集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地处干旱荒漠地区,多山地、高原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主要为农业、牧业人口相对稀少。这是东西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不可人为地加以改变。故AB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D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图表示的是_____月_____日太阳光照射情况,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纬______度。

(2)A点的昼长_____小时,B点的昼长_____小时,C点的昼长________小时。

(3)这一天,你家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北半球哪个半球得到的光热多?答:________。

(5)南、北半球各进入什么季节?答: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我国某地(24°N,106°E)附近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该地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地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B. 该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C. 该地位于东半球,是一个山峰

D. 该地位于仙桃市(113°E,30.5°N)的西南方

2某极限运动俱乐部在A处从崖顶到崖底开展绳降比赛,运动员准备的绳长最适宜的是()

A. 45米 B. 55米 C. 105米 D. 125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等高线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中,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 ①在山谷中 B. ②在山脊上

C. ③在鞍部中 D. ④在河流中

2从图中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最高峰的高度不超过1300米

B. 图中①③两点的实际距离超过2000米

C. 若①点的气温为16℃,则②点的气温约为19℃

D. 图中③点位于盆地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海域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
A.渤海、琼州海峡
B.渤海、南海
C.黄海、东海
D.南海、黄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暑假期间,小玲到王村看望姥姥,并在当地开展了一些活动。下图是姥姥家周围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回答问题。

(1)小玲姥姥家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地区。

(2)小玲估算得出图中灵山和王村的温差一般不会超过4℃。请说出估算理由。

(3)小玲在张村活动时,觉得张村几十户人家在此建村有它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体现在(  )(双项选择)

A.位于阳坡,山清水秀 B.临近水库,航运便利

C.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 D.依山傍水,空气清新

(4)张村近几年利用水库发展了不少产业,增加了村民收入。请说出张村利用水库发展的产业。(写出一种即可)

(5)尽管王村有优越的粮食生产条件,但随着城镇的发展,王村在城郊农田发展了蔬菜和肉禽蛋奶等产业。指出王村在城郊发展蔬菜和肉禽蛋奶等产业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藏族和蒙古族的节日是( )
A.雪顿节和那达慕
B.那达慕和元宵节
C.泼水节和元宵节
D.开斋节和元宵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春节期间,广州鲜花盛开,哈尔滨冰天雪地,造成两地景观不同的原因是

A地形的影响 B海陆位置的差异

C纬度位置的差异 D地势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