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中国及周边地区略图”,分析回答问题。
(1)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写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
(2)图中,字母A是________(国家),B是________(国家),C是________(国家)。
(3)图中,数字①是________(海洋), ②是________(海洋)。
(4)图中,甲是________(山脉), 乙是________(山脉)。
【答案】(1)略 (2) 朝鲜 俄罗斯 印度
(3) 东海 南海 (4) 大兴安岭 天山
【解析】试题分析:
(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2)我国的陆上国界漫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有14个,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根据地理位置可知A为朝鲜,B为俄罗斯,C为印度。
(3)我国从北到南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根据地理位置可知①是东海, ②是南海。
(4)我国是以多山的国家,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根据地理位置可知甲是大兴安岭,乙是天山。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和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图一的阴影越深表示雾霾天气越严重,图三的阴影越深表示人口越密)
材料二:
根据材料回答:
(1)图一的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哪些区域( )
①青藏地区②西北地区③南方地区④北方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结合图三和材料二,分析雾霾天气集中出现在这些地区的原因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点)
(3)结合材料二分析,如果要进行有效地控制,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请至少写出两个方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有
A.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B.黄土结构疏松,多空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
C.黄土中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D.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和放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一、图二和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以上三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一所示动物主要分布于①区,是当地居民饲养的唯一牲畜
B.图二所示景物主要分布于②区,该区以白色人种为主,主要讲法语
C.③区有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
D.④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2】下列关于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②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湿热
C.③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燥
D.④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地势高,高寒缺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一个地区的景象(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长江中上游地区 C. 南部地区 D. 黄河中下游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南北干线:②________,④________。
(2)图中⑤为________市,通过该市的铁路线,北为________线,南为________线。
(3)通过⑥城市的铁路线有________线和________线。(4)⑧为________市,从这里到上海,取最短路线,依次经过的铁路线为________线、________线、________线和________线。
(5)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世界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竣工,该铁路的起止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6)如果有一批货物从连云港出发,通过铁路运输抵达贵阳,请设计一条最便捷的路线,依次写出经过的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三条铁路线中,穿过济南的是 线(填符号),名称是 。
(2)字母A所示山脉的名称是 ,它与淮河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3)下列由青岛港运往海口的农产品,不可能的是 ( )
A.小麦 B.苹果 C.甘蔗 D.棉花
(4)甲乙两地区中, ,地区水资源不足,该地的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约用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