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有关图中①、②区域分界线的地理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B.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 一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此处
【2】关于图中四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④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B. ②地区不受冬、夏季风的影响
C. ③地区水稻、油菜、甜菜广泛分布
D. ①地区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3】“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这段文字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写照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为促进区域发展,我国在④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
A. 西气东输 B. 青藏铁路 C. 南水北调 D. 西电东送
【答案】
【1】C
【2】A
【3】D
【4】B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地理特征。
【1】 据图可知,①、②、③、④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部地区、青藏地区,其分界线为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C叙述错误,故选C。
【2】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分布在青藏地区;南方地区受冬、夏季风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合种植水稻、油菜;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青藏地区,而非北方地区。故选A。
【3】根据题干中“雪山”、“草原”、“牦牛”、“羚羊”、“喇嘛” ,表明该地为青藏地区。
【4】我国在青藏地区已建成的著名工程是青藏铁路。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有( )
①月食②太阳东升西落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人卫星获取的太空影像⑤四季变化
A. ①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1)黄河发源于 省的 山,注入 海。
(2)黄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是 ,中游两条主要支流的名称:
①____ ____,②____ ____。
(3)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平原:③___ __ ___平原,
④___ _____平原。
(4)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中游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北纬30°中国行》节目展现了北纬30°沿线的地理风光和地方文化特色。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沿30°N附近的省区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我们可以在_____登黄鹤楼感受长江的壮观,在_____品尝具有当地特色的麻婆豆腐,在______欣赏布达拉宫建筑艺术的精华。(将图中代表省区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富,被誉为“______之乡”;其工业基础雄厚,形成了_________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________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地处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属于_________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自然条件优越;_______线(图中的主要铁路干线名称)在此跨越长江,交通便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又产生巨大的水能,其原因是( )
A.地形复杂多样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山区面积广大
D.山脉纵横交错,大致呈见网状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的山脉B是_____________,它的东侧的地形区是华北平原,西侧G是乙图中的水利枢纽工程M是_____________,湖泊E是_____________.
(2)黄河是世界上_____________最大的河流,其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后两个空格用选项“A”或“B”填空)
A.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质地疏松,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而且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特别严重。
B.植被破坏严重。
(3)黄河发源地F:_____________山;注入海域C:_____________;主要支流A是_____________;长江发源地D:_____________山;注入海域B:_____________;主要支流A是_____________。
(4)黄河下游是世界闻名的“_____________”。
(5)关于黄河的治理措施请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