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近年来,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房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城乡收入差距大
C.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房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可能会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完成所提问题。
材料一
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例如,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的地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穿深色的皮制品衣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服饰变化与季节更替有关。在四季较为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材料二
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等地方菜系,被称为中国“八大菜系”。它的形成和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烹饪特色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西南地区口味偏辣,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这和各地的气候与地形等因素有关,例如,西南地区较湿,尤其冬季更加阴湿,吃辣是为了驱寒去湿。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方面食为主,南方米饭为主”的格局。
材料三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因纽特人用冰块搭房子;以往林区的居民用一根根椽木造房子;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我国北方的农村以往盖的大多是土房;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逐步住进了砖瓦楼房。城里商品房的积极开发与踊跃购买,人们在选择商品房时也要考虑到小区内外的环境条件与住房的采光、通风等状况。
材料四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冰天雪地的高寒地区,人们有时坐雪橇外出;在莽莽沙海中,骆驼成为人们理想的“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或交通方式。例如,在易发泥石流的夏季,适逢大雨,就不能到山区旅游;在晴朗天气去距离较近的地势平缓处可首选汽车。旅游、出差都要会阅读地图,通过读图迅速了解与熟悉新的环境,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通过阅读以上资料,请你留意寻找下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地理息息相关?至少列举3个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1年11月16日国务院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和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南方地区
【2】淡水资源属于( )
A.非可再生资源
B.永不枯竭资源
C.可再生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填空题:
【1】地图的三要素是: 、 、。
【2】地球的表面积是______千米2,赤道周长______千米。
【3】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方式,其中自转的周期是______。公转的周期是______,两种运动的方向是______,昼夜更替现象是由______产生的,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______产生的。
【4】国际上习惯用西经______度和东经______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______,最长的山脉是______,最大的盆地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人从赤道上的A点出发,向东行100Km到达B点,再向北行100Km到达C点,然后向西行100Km到达D点,最后从D点走直线回到A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D的长度是100Km B. ABCD是一个正方形
C. DA的方向是正南 D. D与C的纬度相同、D与A的经度不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
B.南极地区虽被称为“白色荒漠”,但淡水资源丰富
C.极地地区气候条件恶劣,都没有人类的长期定居
D.到南极考察一般选择在北半球冬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地位于东经170°,南纬20°,有关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位于东半球
B.该地处于北半球
C.该地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D.该地属于五带中的南温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