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精英家教网
(1)黄河和长江均发源于我国的
 
(地形区),自西向东流.
(2)长江最大的支流④为
 
江,该支流与长江的交汇处有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武汉市.
(3)①、②、③河段中,不会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填代码),黄河下游由于严重的泥沙淤,会形成
 
现象.
(4)两河丰富的水能资源集中在
 
(选填“上”、“中”、“下”)游河段.
(5)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
 
,该地附近有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分析:长江源自唐古拉山,干流先后流经青海、西藏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终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等9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解答:解:(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青海和四川;
(2)长江支流众多,长江最大的支流④为汉江,武汉市位于汉江于长江交汇处;
(3)凌汛主要发生在河流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流的河段,②处位于高纬度向低纬度流的河段,所以不会出现凌汛现象;
(4)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宜昌.
故答案为:
(1)青藏高原; (2)汉;(3)②;地上河;  (4)上游; (5)宜昌.
点评:长江和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保护它们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13?宜宾县二模)读下面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支流:甲是
渭河
渭河
;乙是
岷江
岷江

(2)黄河的①、②、③河段中,不会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填代码)
(3)黄河下游被称为“
地上河
地上河
”,治理该河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修筑堤坝,加固黄河大堤

(4)长江示意图中④为
武汉
武汉
(城市),是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
(5)长江含沙量逐年增加,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严重的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问题.
(6)两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中、下)游河段.
(7)为了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正在修建的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
工程将两河联系在了一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面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支流是
汾河
汾河
,字母C所代表的海洋是
渤海
渤海

(2)黄河上、中游的分界点B  是
河口
河口

(3)黄河的
下游
下游
 (上游、中游、下游)河段形成“地上河”,治理该河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加固黄河大堤
加固黄河大堤
;黄河不会发生凌汛现象的是
中游
中游
(上游、中游、下游).
(4)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但历史上水患严重.下列措施中,你认为治理黄河有效的是
A
A

①加固下游河堤②修建分洪蓄洪工程③造林种草,加强水土保持④修建水利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面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精英家教网
(1)黄河的①、②、③河段中,不会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填代码)
(2)黄河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治理该河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3)长江示意图中的④为
 
(城市),是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
(4)长江含沙量逐年增加,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严重的
 
(生态环境)问题.
(5)两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中、下)游河段.
(6)为了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正在修建的
 
工程将两河联系在了一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下面我国两大河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精英家教网
(1)长江、黄河均发源于
 
高原,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2)长江“一江春水向东流”,东流入
 
海;黄河“东流到海不复回”,东流入
 
海.
(3)黄河的①、②、③河段中,泥沙含量最大的是
 
.(填代码)
(4)黄河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治理该河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5)长江示意图中④为
 
(城市),是中游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
(6)长江示意图中⑤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7)长江含沙量逐年增加,反映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严重的
 
(生态环境)问题.
(8)两河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中、下)游河段.
(9)为了缓解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我国正在修建的
 
工程将两河联系在了一起.
(10)下列关于长江、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城市搭配正确的是:
 

A.a-河口      B.b-湖口      C.c-旧孟津      D.d-宜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