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地气候特征的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
①气温年较差 ②年降水量 ③夏季风风向 ④高温期与多雨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首发]广西钦州市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综合题
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是茶的原产地,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树生长喜温喜湿,要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多云雾、光照适中。我国茶叶种植的经典区域为南方排水性好的低山丘陵区。
(1)甲地区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地区。MN是台湾岛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该界线向南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2)台湾岛的河流都比较短促,水能资源蕴藏量却相当丰富,请简析其原因。
(3)甲地区生产的乌龙茶以品质好著称。试从地形和气候简述该地区发展茶叶生产有利的自然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堂星晨学校七年级下学期期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亚投行是由中国倡导的基础设施开发机构,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成员国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成员国中国全部属于发达国家的一组是( )
A. 中国、印度 B. 巴西、澳大利亚
C. 法国、意大利 D. 埃及、俄罗斯
2.下列有关北京城市职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B. 是全国的工业中心
C. 是全国的文化中心 D. 是全国的对外交流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北京某中学生想在暑假期间乘坐火车去莫斯科旅游,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图中的铁路网分析该学生沿途( )
A. 经过亚、欧、非三大洲 B. 经过北冰洋和太平洋附近
C. 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部分路段 D. 可以看到大面积的热带沙漠景观
2.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所以沿俄罗斯的南部山区穿过,是因为( )
①南部地区地形平坦 ②人口和城市集中 ③资源和工业区分布集中 ④气候比北部沿海平原温暖.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有关俄罗斯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矿产资源匮乏 B. 煤炭资源丰富 C. 太阳能丰富 D. 淡水资源匮乏
4.图中①处山脉和②工业区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莫斯科工业区 B. 乌拉尔山、乌拉尔工业区
C. 乌拉尔山、圣彼得堡工业区 D. 乌拉尔山、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5.下列图中体现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图表表示的是亚洲三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的年变化状况,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B. 乙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类型
C. 丙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D. 甲、乙、丙三地在气候上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该地形剖面图反映了亚洲( )
A. 地形以平原为主 B.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 山地、高原分布于沿海地区 D. 地势中部低,周围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安市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与台湾岛隔台湾海峡相望的省份是( )
A. 浙江 B. 福建 C. 海南 D. 广东
2.关于台湾地理描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以平原为主 B. 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C. 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D. 山脉主要是西北一东南走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省阜阳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俄罗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是( )
A. 农业、畜牧业 B. 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
C. 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D. 消费品制造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地形以高原为主
B. 欧洲人喜欢吃牛羊肉
C. 气候类型多样
D. 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