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 )
A. 美国B. 俄罗斯C. 英国D. 中国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2020年2月,亚洲和非洲遭遇了近70年来最严重的一场蝗灾,多国农业深受其害。蝗虫常以水稻、小麦等禾本科植物为食。下图示意蝗虫活动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蝗虫正常活动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2】蝗灾对农业最大的影响是( )
A.草地破坏B.森林锐减C.渔业减产D.粮食绝收
【3】专家预测,此次蝗虫入侵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从地形条件分析,在中印边界阻挡蝗虫北上的天然屏障是( )
A.天山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C.昆仑山脉D.太行山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亚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们亚洲常常是“寒暑并存,干湿同在”,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造成这种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A. 亚洲大部分处在高纬度地区
B. 亚洲处在东半球
C. 亚洲纬度跨度大,东西距离长
D. 亚洲四面濒临海洋
【2】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图判断,南亚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大陆性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3】亚洲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
A. 亚洲的北部 B. 亚洲的中部
C. 亚洲的西部 D. 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 “长江流域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是汉江,长江最长支流
B. B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
C. C是铁路干线,与长江交汇于武汉
D. D是河口,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线
【2】“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石油”这句话说明了长江有丰富的( )
A. 水能资源 B. 煤、石油资源
C. 太阳能资源 D. 森林资源
【3】E地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之一,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是( )
A. 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 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 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 要积极发展工业,先发展,后治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几年,“极地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的热点,如图为“北极地区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北极地区旅游通常选择北冰洋周围的陆地为起点,图中字母A,B,C代表的大洲依次是( )
A. 亚洲、欧洲、北美洲 B. 亚洲、北美洲、欧洲
C. 欧洲、亚洲、北美洲 D. 北美洲、亚洲、欧洲
【2】去北极地区旅游7、8月最好,其原因是此时段( )
①为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
②北极地区处于极夜时期,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
③北极地区处于极昼时期,游览时间长 ④北极地区冰层厚,旅行安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极周围均是陆地
B. 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C. 东、西半球海陆分布比较均匀
D. 除北冰洋外,其他大洋均跨南、北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各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的是( )
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 量线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从“无冬之地”的国境之南到“极寒之地”的东北漠河,春天如同进行一场长途奔跑,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春凤的滋润下开始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下图是2020年我国春耕春播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甲地春耕春播的描述,正确的是
A.2月下旬,种植水稻B.3月中上旬,种植玉米
C.3月下旬,种植小麦D.4月中下旬,种植大豆
【2】影响我国春耕春播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壤B.水源C.气候D.地形
【3】耕地主要分布在
A.黄河中下游地区B.内流区
C.地势第一级阶梯D.季风气候区
【4】农业科技可保障粮食丰收,提高粮食产量。下列属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是
①中开通气象服务,及时提供气象信息 ②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
③利用大型机械,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④科学育种,提供优质粮食作物种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