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8.屈原的《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中的“南国”是指(  )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答 解:“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意思是你天地孕育的橘树,生来适应这方水土;你禀受不迁的使命,只在南方生长.由此可判定,“南国”是指南方地区.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理解诗句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对以往地震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大震发生前的瞬间会出现轻微振动、地声、地光等异常现象,我们称这些现象为“自然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自然预警现象到建筑物倒塌有个短暂过程,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自然预警时间”.经验告诉我们,自然预警时间往往只有短暂的几秒至十几秒,最多也只有二十几秒时间,并会随着烈度的增高而递减.如何正确利用这短暂的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后的生存机会,甚至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幸存下来.根据对唐山地震947位幸存者的调查,其中有258人采取了应急避震措施,有188人获得成功,安全脱险,成功者占避震人数的7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震来临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有效的避震措施,就可以大大减少伤亡损失.
若是在上课时感到大地晃动,应该迅速采取就地避险措施,躲在课桌下,用双手护住头部以减缓坠物的冲击作用,待主震过后,应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迅速地撤离和疏散,如果地震时正户外活动,则应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电网、电线、煤气管线等.
(1)什么是“自然预警现象”?
(2)地震来临时,如果你正在上课,怎么办?
(3)地震来临时,如果你正在室外活动,怎么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加强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台湾(  )
A.扩大市场和发展空间B.保护和繁荣土著文化
C.向大陆输出富余劳动力D.高能耗产业向大陆转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商品粮基地,位于湖南省的是(  )
A.成都平原B.江汉平原C.洞庭湖平原D.鄱阳湖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地理现象不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二分至二至日的产生
C.昼夜交替D.四季交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西北-青藏地区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中信息可见,甲、乙两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矿产丰富,地域辽阔.
(2)从空中俯瞰,ABC地表植被依次是: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造成此规律的原因是降水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3)某外商计划在C省区投资建一大型纺织厂,你认为他所看中该地的优势条件是什么?接近原料产地.
(4)甲地区目前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你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有保护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退耕还林还草;划区轮牧等
(5)关于C省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是本地瓜果特别甜的主要原因
B.绿洲边缘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C.本地区靠大力开发油气资源就可以保证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D.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的
(6)C省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沿海地区,“西气东输”是一项东西双赢的能源工程,它对东部地区的意义有哪些?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问题;天然气是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环境改善十分有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将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作了归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蒙古高原雪山连绵B.黄土高原平坦开阔
C.云贵高原地形崎岖D.青藏高原沟壑纵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能够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
A.地球是个球体B.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地球卫星照片D.天圆地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以下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做法,合理的有(  )
①突发地震时,应躲在高大建筑物下   ②突遇洪水时,要往低处疏散   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处跑    ④收到寒潮警报时,应作好农牧业的防寒保暖准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