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实验(下图):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实验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东向西拨动地球仪 B. 摆放地球仪时,北极指向北方
C. 灯光能照亮地球的大部分 D. 此时,光线直射北回归线
2.此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
A. 四季变化 B. 五带的形成
C. 昼夜交替 D. 影子长短的变化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七年级人教版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4节 地形图的判读 测试 题型:解答题
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了野外考察活动。阅读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果园小木屋位于观景亭的______方向,如果观景亭和小木屋之间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那么它们之间的实地距离是______米。当乙处的气温是25℃时,那么甲山顶的气温不超过______℃。
(2)同学们沿小琼河考察,到达丙河段时,带队老师说这儿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水上漂流活动。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3)同学们发现乙处的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甲处的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登临观景亭,不可能观赏到的风景是(______)。
A.仰望飞瀑
B.俯瞰奇峰
C.近观茶园
D.远眺丽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8秋中图版地理七上第3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章末同步测试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冬季南北温差不大
B. 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C.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D. 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外,我国大多数地区夏季普遍高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测试卷 题型:解答题
读“经纬网局部图”和“地球温度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A点的经度、纬度(__________)。
(2)经纬网图上:D点位于B点的_________方向;C点位于_____(低、中、高)纬度地区。
(3)对照“经纬网图”和“地球温度带示意图”看出:全球共划分为______ 大温度带,经纬网中的B点位于_________带。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
(4)中国领土跨纬度较广,其中领土最北端53°N,最南端4°N。下列关于中国温度带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大部分处于热带 B.中国领土有少部分处于寒带
C.中国全部处于北温带 D.中国主要处于北温带,少部分处于热带,没有寒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人教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主要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是( ):
①太阳东升西落
②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
③当烟台的学生早晨去上学时,新疆的学生还没起床
④正午物体的影子冬天长,夏天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重庆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北京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其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 )
A.自然资源丰富
B.科技力量雄厚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地理位置优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重庆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省份简称
A. 黑 B. 辽
C. 吉 D. 闽
2.图中阴影部分工业基地特征
A. 综合性工业基地
B. 轻工业基地
C. 重工业基地
D. 外向型工业基地
3.杨洋同学春分时从哈尔滨乘火车到大连所见不可信的是
A. 广阔的平原,肥沃的黑土
B. 平原上麦田成片,麦浪滚滚
C. 远处的长白山依稀可见
D. 远处小山上的冰雪正在消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1季风气候显著》测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关于我国旱涝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风势力强,我国南涝北早
B. 夏季风势力弱,我国北涝南旱
C. 夏季风势力强,我国南旱北涝
D. 夏季风势力弱,我国南涝北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2018年七年级暑期命题大赛地理试卷4 题型:选择题
我国有许多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送瘟神》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中的“日行”和“八万里”分别指地球的( )
A. 地球自转 平均半径 B. 地球自转 赤道周长
C. 地球自转 地球表面积 D. 地球公转 赤道周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