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如下图回答:

(1)图中的三条铁路线中,经过济南的是______线,名称是_____,它连接了我国的两大工业基地________和_______。经过郑州的铁路线是______。

(2)下列由青岛运往海口的农产品,最不可能的是

A.小麦B.苹果C.甘蔗D.棉花

(3)新疆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最合适的运输方法是________。

【答案】(1)③;京沪线;京津唐;沪宁杭;①京九线

(2)C

(3)管道运输

【解析】

(1)图中的三条铁路线中,经过济南的是③表示的京沪线,它连接了我国京津唐工业基地和沪宁杭工业基地,经过郑州的铁路线是①表示的京广线。

(2)下列由青岛运往海口的农产品,最不可能的是甘蔗,因为青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合种植甘蔗,其他三种农产品都有可能种植,故选C。

(3)新疆的天然气输送到上海,最合适的运输方法是管道运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水浒》中,林冲在山神庙时因何事而杀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读图,回答问题:

(1)A是________(山脉).

(2)B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上.

(3)C山脉的东侧是________平原.

(4)D是________(山脉),其西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

(5)E山脉位于________省境内,它是我国地势第________级阶梯和第________级阶梯的分界线.

(6)F是________(山脉),其南侧的地形区是________.

(7)G是________(山峰).

(8)H山脉是江西省和________省之间的山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原创)He________ (realize)the importance of hard working when he fail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图和京广高铁示意图。读图回答小题。

1从我国高速铁路网图中可看出

A. 联系我国的东中西部各省区 B. 联系我国中部南北各省区

C. 只联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D. 联系我国中部、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地区

2北京到广州、再到深圳的高速铁路,所经省级行政区简称自北往南排列是

A. 京、冀、豫、鄂、湘、粤、深 B. 京、鄂、冀、豫、湘、粤

C. 京、津、冀、豫、鄂、湘、粤 D. 京、冀、豫、鄂、湘、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8湘潭改编)My cousin ________ 100 model planes since 2015. She wants to have more.

A.collectsB.is collecting

C.has collectedD.will collec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题文)读“我图某区域东西向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1】(小题1甲高原为(

A. 青藏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云贵高原

2】(小题2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甲地、大兴安岭、东北平原分别最适合发展(

A. 甲地—林业 大兴安岭—畜牧业 东北平原—种植业

B. 甲地—种植业 大兴安岭—林业 东北平原—畜牧业

C. 甲地—畜牧业 大兴安岭—种植业 东北平原—林业

D. 甲地—畜牧业 大兴安岭—林业 东北平原—种植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巴西和澳大利亚分别是南美洲与大洋洲的两个大国,近几年两国同中国的经贸合作越越密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巴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西是以混血种人为主的国家

B.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D. 咖啡、甘蔗、柑橘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2关于澳大利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粗放牧羊带的草场是人工草场

B.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中部为盆地地形

C. 有“坐在矿车上、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

D. 银杏树、合欢树、桉树是本国特有树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已经圆满的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合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人口老龄化加重

③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 ④城镇人口比重下降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 老龄化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 人口素质下降

C. 城镇人口比重过高

D. 青壮年劳动力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