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缓解了沿线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
(1)读左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长江第一大支流—_______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的渠首开始引水,经长江、淮河、______、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_______等省会城市,一直流向天津和北京。
(2)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的一大特点是全线基本实现自流输水,输水成本低。从右上图 中信息分析,中线能自流输水的原因是_____。
(3)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生产生活用水现状等方面,谈一谈南水北调的必要性______。
(4)为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除南水北调外,可以采取的措施还有 (______)
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②治理水污染,加大循环利用
③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 ④利用先进钻探技术,大量开采深层地下水
⑤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5)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请你为节约用水出两个金点子。_______、______。
【答案】汉江 黄河 石家庄 地势南高北低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北方人口众多,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缓解北方用水不足的状况。实现跨区域调水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用淘米水浇花 用洗衣水拖地、使用节水器具等
【解析】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受降水的影响,季节分配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分布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为了解决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我们可以采用跨流域调水的方式,将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到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来均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更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南水北调就属于跨流域调水工程之一,进行分析解答。
读图分析可知:
(1)读左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的渠首开始引水,经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省会城市,一直流向天津和北京。
(2)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相比,中线工程的一大特点是全线基本实现自流输水,输水成本低。从右上图 中信息分析,中线能自流输水的原因是地势南高北低。
(3)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北方人口众多,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能有效缓解北方用水不足的状况,实现跨区域调水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4)为缓解北方地区用水紧张,除南水北调外,可以采取的措施还有:①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②治理水污染,加大循环利用,③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⑤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故选:B。
(5)从某种意义上讲,节水比调水更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水拖地、使用节水器具等节水措施。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_______气候、______气候和_______气候,说明我国气候具有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是______气候,受地形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________气候。
(3)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是因为我国(_______)
A. 气候复杂多样 B.夏季普遍高温 C. 季风气候显著 D.雨热同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西安、东京位置图和两城市相关气候资料.读图(如图所示),回答下题.
【1】关于西安、东京两城市气候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西安气候为亚热带季气候 B. 西安气温年较差比东京小
C. 东京冬季比西安温暖湿润 D. 东京的雨季集中在夏季
【2】造成西安与东京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洋流因素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海陆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中国人口地理界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位于______ 省,B位于_______ 省,其中_______ 是我国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份。
(2)图中数据表明AB线以东地区人口分布_____ ,以西地区人口________ ,可见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部分地区沿106.5°E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冬季②地气温高于①地的原因除纬度因素外,主要是因为②地( )
A.海拔较高B.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C.森林覆盖率高D.受冬季风影响较小
【2】图中②地所属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