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2008?江西)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最吻合的地点是(  )
分析:首先要理解这诗句的含义,然后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公里,也就是八万里.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所以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里了.而与所处地点的经度无关.
B答案(104°E,1.5°N)处离赤道最近,因为纬度是从赤道开始由最小值:0度,向南北极逐渐增大的,在南北极处为最大:90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赤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含义,属于中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泰安)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指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12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的71.4%.这里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82.5%,煤炭储量占全国的35%,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一些稀有的金属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
材料二:“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山西-煤炭大省;河南-人口、粮食大省;湖北-水电大省;湖南、江西-有色金属大省;安徽-淡水渔业大省等6省区.
(1)在图中,将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界限描画出来.
(2)西气东输的起点是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
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协调人地关系;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图中著名水利枢纽A是
三峡
三峡
.试分析中部地区“中部崛起”的优势条件.
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
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等

(4)东部地区可以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提供哪些支持?
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晋江市质检)今年4月25日,以“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中部崛起”为主题的中部论坛在安徽省省会举行.阅读有关资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中部地区包括A
山西
山西
、河南、湖北、安徽、B
湖南
湖南
、江西六个相邻省份.
(2)安徽省省会是
合肥
合肥
.湖北省简称

(3)图中M
秦岭
秦岭
(山脉)--淮河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
(4)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中部地区的一大优势.江西省主要粮食作物是
水稻
水稻

(5)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具有发展市场和流通的区位优势.图中被称为“黄金水道”的河流L为
长江
长江
.铁路线T为
京九
京九
线.
(6)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较好,承载能力较高,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请你概括中部崛起的有利条件
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基础雄厚;市场广阔等
区位优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基础雄厚;市场广阔等
(至少两方面.)
(7)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香港与中部六省要加强合作.我有信心,在香港与内地互补优势、互相扶持下,今天撒下的种子将会在中部茁壮成长,带来明媚春光.”以下属于香港优势的是
A
A

A.资金、技术    B.资源、劳动力
C.市场、资金      D.政策、劳动力
(8)读图14,2008年GDP增长率最高的省会城市是
合肥
合肥
.从2007年到2008年GDP增长率下降最多的省会城市是
太原
太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2008?江西)欧洲旅游资源丰富,下列旅游景观与所其所处的国家组合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8?江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图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请填写出图中字母代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蒙古
蒙古
(国家);
B
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
山脉;
C
台湾
台湾
海峡;
D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
(2)图中甲地区的自然环境以
干旱
干旱
为主要特征;乙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
气候
气候
(地形或气候);丙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小麦
小麦

(3)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与
亚欧
亚欧
板块挤压的结果.
(4)汶川位于北京的
西南
西南
方向;若有5000顶救灾帐篷从北京运往灾区,途中经过的铁路线依次是
京包
京包
线、
陇海线
陇海线
和宝成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