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5月14日以来,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多次遭遇强降雨袭击,持续时间较长,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10省份受灾严重。

(1)给我国带来丰沛降水的夏季风主要是来自__________洋的东南季风以及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出现大范围的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2)受灾的十省区中B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_______;A是_______________海峡,D是_________山脉,与C省相邻的海域是_____________

(3)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匀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太平洋 夏季风进退反常 云或滇 台湾海峡 横断山 南海 兴修水库

【解析】

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我国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其径流量却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0%以上;北部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但不足全国总径流量的20%。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涝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1)据图可知,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夏季风不稳定与雨带进退的反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2)据图可知,受灾的十省区中B为云南省,其简称是云或滇,A是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连通南海、东海的台湾海峡,D是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的横断山脉,C省是广东省,与其相邻的海域是南海。

3)我国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使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衡,年际变化大,兴建水库,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祖国的大家庭中,民族数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 四川 B. 台湾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云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就“为什么我们要具备思维的批判性”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对此以下同学观点错误的是( )
A.思维的批判性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B.批判能激发我们新的学习动机,促使我们解决问题
C.批判容易与他人发生争执,影响同学关系,还是少批判为好
D.批判能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情绪与情感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情绪与情感是紧密相关的
B.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
C.情感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的,相对稳定
D.情绪与情感复杂多样,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西部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映的是( )

A. 降水量少 B. 气温日变化大

C. 气温的年变化大 D. 平均气温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在观察、欣赏和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江山如此多娇!”于是怡情雅趣油然而生。对此下面说法
正确的是( )
①自然风光之美,会激发人们对大自然深深的爱恋之情 ②自然之美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③大自然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乐趣 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我们要善待自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山水是大自然的杰作,人们常寄情于山水之间,并把所思所悟付之于诗词文章。历代不少的名篇佳作就是人们对山水的赞美歌颂。下面诗句属于表达人
们赞叹自然之美的是( )
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②接忝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④出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发展,实施好相关规划,研究制定新举措,其中三大战略是( )
A.一带一路、科学发展观和西部大开发
B.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C.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D.振兴东北、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山脉没有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上的是 ( )

A. 大兴安岭 B. 长白山 C. 巴颜喀拉山 D. 阴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