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 下图是邵阳市某中学生在一地理研学旅行推进会上展示的研学区域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成,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为( )

A.西北向东南B.西南向东北C.东北向西南D.自西向东

2关于图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⑤海拔是800米B.①②两点比⑤⑥两点海拔高

C.图中的地形部位没有鞍部D.②比①更适合作为研学活动的宿营地

【答案】

1B

2D

【解析】

1

图中可知,该图是采用指向标定向,图中河流干流的大致流向为西南向东北,B符合题意。选B

2

图中可知,⑤海拔是850米,A错误。 ①②两点比⑤⑥两点海拔低,B错误。图中的地形部位有鞍部,C错误。②地形开阔平坦,比①(陡崖)更适合作为研学活动的宿营地,D正确。D符合题意。选D

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造成我国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纬度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洋是_________;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31月份以来,北京多次陷入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空气能见度低,质量下降,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下列行为中,不能降低或缓解北京雾霾天气发生的是

A增加城市绿地

B注意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

C大力提倡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D大力推广家庭小汽车的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暑假期间,“欢乐中国行”中学生国际夏令营从北京出发,沿如图所示路线进行地理考察(阴影区域为考察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夏令营依次考察的地形区是

A.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B.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C. 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青藏高原-东北平原-东南丘陵

D. 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2夏令营在A地考察时遇到的情景可能有

①一路上阴雨连绵②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边缘的绿洲上③蓝天白云,昆仑山下三河牛悠然地啃草 ④河流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⑤在区域内部看到许多大型油田 ⑥沟壑纵横,动听的信天游时不时传来

A. ①②③⑤ B. ④⑤⑥ C. ②⑤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地形名称中,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B.云贵高原 东南丘陵 青藏高原

C.小兴安岭 塔里木盆地 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 内蒙古高原 四川盆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图,回答下题

1美国东北部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这里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密集,因此C带应该是

A. 小麦区 B. 棉花带 C. 玉米带 D. 乳畜带

2美国本土农业带图反映出美国农业的特点是

A. 生产地区的专门化 B.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C. 生产产品的商品化 D. 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是这样看待中国的:他首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成南北两部分,形成如下图①、②、③、④四块区域,并把四块区域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

(1)如果说“金色中国”代表着我国黄沙漫漫,戈壁广布的西北地区,那么“绿色中国”指的是____(代码)是________地区; “银色中国”指的是____(代码)是________地区,为什么会有“银色中国”之称?

(2)图中③和④区域的分界线是著名的 线,此线大致与_________ _ 等降水量线及____________等温线大致重合;①和④区域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此分界线经过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中的 山脉;

(3)上图中a、b两幅气温降水图与①-④哪个地区较为吻合,请用线连接起来;

(4)我国西部①②地区都以 业为主,③④区域以 业为主,区域③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

(5)我国四大区域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悬殊,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我们先后建设了举世瞩目的大工程有 , ,西电东送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各种地图都具备的要素不包括( )

A. 方向 B. 美丽的色彩 C. 比例尺 D. 图例和注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