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下列材料和地图,回答问题.
材料:2008年底至2009年初,我国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陕西等粮食主要产区,自小麦播种出苗以来,已经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出现了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旱灾.做好抗旱工作,对保障夏粮生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上述省区耕地类型主要是______(“水田”或“旱地”),种植的小麦主要是______(“春小麦”或“冬小麦”).
(2)图中A是______省,B省的简称是______,C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
(3)图中F是______ 山脉,该山脉以东是______平原.秦岭-淮河以北广大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大多属于______气候.
(4)为解决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正在兴建______ 工程,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5)图中D是______ 河,发源于______ 高原,注入______ 海,为干旱的华北大地提供了宝贵的灌溉水源;E是______水利枢纽,在抗旱保收中,多次开闸放水,对缓解旱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1)秦岭淮河以北的耕地以旱地为主,种植的小麦有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东北平原的春小麦;
(2)根据轮廓特点判断A为甘肃省,B为陕西省,简称为陕或秦,C为山东省,省会是济南;
(3)太行山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北方地区多属温带季风气候;
(4)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调到缺水的北方和西北地区;
(5)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中游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工程;
故答案为:(1)旱地 冬小麦
(2)甘肃 陕(秦) 济南
(3)太行 华北 温带季风
(4)南水北调
(5)黄 青藏 渤 小浪底
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多属温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多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冬小麦和谷子.
点评:应学会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综合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期末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陆赠送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乘坐的专车与2008年l2月23日傍晚7时26分抵达它们的新家--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这两只可爱的小东西,就是带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美好的祝福,带着大陆同胞对台湾民众的深厚友谊,带着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从大陆到台湾来的。
    2008年l2月15日,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基本实现,海峡两岸交流往来从此迈入“天堑变通途”的全新境界。这是两岸关系在新形势下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是中华民族在2008年迎来的一大盛事。
材料二:台湾地图
(1)大陆赠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的名字叫____________,他们的新家在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2)2008年l2月23日,赠台大熊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四川省雅安市。你认为运送大熊猫到台湾最合
    理的运输方式是
                                                                                                                                                        [     ]
    A、海洋运输
    B、公路运输
    C、铁路运输
    D、航空运输
(3)它们的新家——台北市立动物园的新光特展馆属于_________________气候。
(4)2008年l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了直接“三通”,根据海峡两岸的海陆位置的特点,考虑“三通”
    是指__________直航、空运直航和直接通邮。
(5)图中D是我国神圣领土______________岛。
(6)台湾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两处著名旅游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台湾省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从6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了出口加工工业,形成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型经济”。
(8)一个台湾的小朋友,在随爷爷回山东探亲期间,觉得山东的苹果非常好吃,回家乡高雄后,他要在
    院子里种一棵苹果树,那样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吃苹果,你觉得这种想法可行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