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暑假期间,李丹与同学一起去某景区研学旅行。读图 ,完成下列各题
(1)进入景区后李丹发现,该景区的地势特点是_____,东南部的地形以______为主。
(2)李丹选择甲聚落作为避暑住宿地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若甲、乙两聚落图上距离约为 3.5厘米,则两地实地水平距离约为_____千米。
(3)为了登上 1217 米的主峰,李丹设计了“休闲步道”线路①和“挑战步道”线路②。请你任意选择一条步道,并说出选择该步道的原因______。
(4)研学期间,李丹特别提示同学,在 A-B 线要注意安全,因为这里是______(地形部位),容易出现______(自然灾害)
【答案】东南高,西北低 山地 海拔高,气温低 3.5 选择线路①,因为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轻松或者选择线路②因为该线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爬山较费力,更具有挑战性 山谷 山洪(滑坡或者泥石流)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特征。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鞍部: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读图可知,该地区东南部等高线密集,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西北部低,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以平原为主,所以该地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2)读图可知,甲处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而且该地区等高线相对较为稀疏,较为平坦。是甲聚落作为避暑住宿地点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上比例尺,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若甲、乙两聚落图上距离约为 3.5厘米,则两地实地水平距离约为3.5千米。
(3)观察可知,选择线路①,因为该线路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轻松或者选择线路②因为该线路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爬山较费力,更具有挑战性。
(4)读图可知,在 A-B 线处是山谷,山谷地带易发生山洪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
山脉:A___________; 高原:C_________,D_______;平原:F_________。
(2)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河流名称: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3)图中亚洲北部的三条长河的共同特征:流向为______,注入______洋。
(4)据图分析,亚洲河流流向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5)河流②主要流经_________气候区,平原F处气候为_________,C地形区气候为______,世界最大群岛主要气候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长江、黄河干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流入黄海,长江流入东海
B.两条河流上、中游分界点都在地势第二、三 级阶梯交界处
C.两河流的下游都位于东部平原地区
D.两河流都属于太平洋水系,下游都流经湿润区
【2】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
A.引河水灌溉,扩大粮食种植面积B.大力发展煤、石油等矿产的开采
C.引进良种山羊,增加放牧牲畜数量D.采取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合理采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地区人口多
B.偏僻的农村、牧区人口多
C.平原、盆地人口少,高原、山地人口多
D.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1】漫画《分“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 乱砍滥伐 B. 超载放牧
C. 乱占耕地 D. 围湖造田
【2】针对漫画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 )
A. 鼓励开发商投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B. 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进城务工
C. 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南极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①点的经纬度: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_________;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________方向。
3)南极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一种)。
4)下列四地,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长城站 B.中山站 C.昆仑站 D.南极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材料和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新社报道,2017年11月25日,引汉济渭隧洞出口段6500米隧洞正式贯通,标志着世界第二长水利隧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材料二:下图为陕西省地图。引汉济渭工程将汉江水引入渭河补充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的给水量。
材料三:下表为西安的气候资料。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
气温(℃) | -0.5 | 14.1 | 26.3 | 13.8 |
降水量(㎜) | 6.4 | 49.5 | 92.8 | 65.6 |
(1)渭河是 的支流,汉江是 的支流。
(2)材料一中提到的隧道穿越了图中的 山脉,这条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说出其中两个。
(3)根据资料,分析西安所在的渭河流域缺水的原因。
(4)请简要评价“引汉济渭”工程。
(5)陕北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 ,试写出一条解决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甘肃祁连山区的农民每年夏季种植胡萝卜、娃娃菜、荷兰豆等喜温凉的“高原夏菜”,这些“高原夏菜”被大量运到2000 千米以外的杭州、上海等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地属于
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干旱地区D.半干旱地区
【2】与杭州、上海相比,祁连山区种植“高原夏菜”的优势条件是
A.地势低平B.夏季温凉C.土壤肥沃D.降水充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