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 、 。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9年11月28日8时26分,南极洲斯科舍海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图“南极地区图”完成下列小题。
【1】震源地位于( )
A.60°S,50°WB.南半球、东半球
C.南寒带D.南极点南侧
【2】此次地震对我国南极科考站影响最大的是( )
A.中山站B.昆仑站C.泰山站D.长城站
【3】地震时南极( )
A.为极夜B.冰雪完全融化
C.为夏半年D.动物冬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中乙图为“北京市地图”,丙图为“北京市气温和降水量月份分配图”。
(1)甲图中A、B两河流经过我国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的是________河流,其1月平均温度是____℃,被誉为“黄金水道”的是________河流。
(2)甲图字母中指示四川盆地的是________字母。
(3)甲图中D所在平原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乙图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地势是__________________。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________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
(5)从丙图可以看出,一年中,北京市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__月,月平均降水量最大在______两个月。北京市的河流冬季______结冰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非洲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大洲:①_______洲,②_______洲;
大洋:③_______洋,④_______洋;
海、海湾:⑤_______湾,⑥_______海;
河流、湖泊:⑦_______河,⑧_______湖,⑨_______湖;
岛屿、半岛:⑩_______岛,⑾_______半岛。
(2)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
A_______裂谷,B_______盆地,C_______高原,D_______高原,E_______高原,F_______山,G_______沙漠。
(3)非洲的地形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关于空气污染指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污染指数大,空气清新,对人体健康有利
B. 污染指数大,空气污浊,对人体健康有害
C. 污染指数越小,空气质量状况越优
D. 污染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非洲矿产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撒哈拉以南非洲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河以南地区、________湾沿岸、________盆地和________高原一带。
(3)A是________(国家),该国________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B是________(国家),该国________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非洲首位;C是________(国家),该国________的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治沙奇迹毛乌素,共筑绿色中国梦。
资料一: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昔日满天飞沙,大漠苍茫。然而,经过勤劳的中国人民数十年努力奋斗,30%的沙漠覆盖了植物,80%的沙漠得到了成功治理,联合国环境专家称之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资料二:相关研究表明,毛乌素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50年代以来,毛乌素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趋于减少,气候有干旱化倾向,加速了荒漠化的发展。同时,由于该区域地表是由地质时期形成的沙砾物质细成,草皮一经破坏,就成了沙漠。另外,不同的人类活动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所示:
成因类型 | 人为因素 | |||||
草原开荒垦殖 | 草原过度放牧 | 过度樵采 | 交通、水利、工矿建设 | 水资源不 合理利用 | 合计 | |
占土地沙漠化的比重/% | 26.9 | 30.1 | 32.7 | 0.7 | 9.6 | 100 |
资料三:图家为我国西北地区景观图及降水量分布图、图乙为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四大沙地集中分布的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最典型的地理特征是__________。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甲—_______、乙—_______、丙—________(填序号),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位置。
(2)新中国70年的治沙探索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提供了“中国方案”,根据图文材料,完成毛乌素地区荒漠化及治理的思维框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