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
【1】A点的海拔为
A. 300米B. 400米C. 500米D. 600米
【2】B处地形是
A. 山顶B. 鞍部C. 陡崖D. 山谷
【3】下列图中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错误是②B. ①②③三处河流中,错误的是③
C. 甲村位于乙村东北方向D. 甲、乙两村最有可能演变为城市的是甲村
【答案】
【1】D
【2】B
【3】B
【解析】
根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进行分析解答。
【1】读图可知,已知等高距为100米,A点在500米与700米等高线之间,故A点的海拔是600米;结合题意。故选:D。
【2】读图可知,B点位于两个闭合的等高线之间,为鞍部;结合题意。故选:B。
【3】图中所画的①②③三处河流中,错误是③,是因为③处等高线凸向数值低处为山脊,不能发育河流,故A错误;
①②③三处河流中,错误的是③,该处为山脊,故B正确;
该图没有指向标,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甲村位于乙村西北方向,故C错误;
甲、乙两村最有可能演变为城市的是乙村,该村地势低平,交通便利,利于发展,故D错误。
故选:B。
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面图甲表示位于北纬30°至60°的大陆部分,图乙表示四种气候类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①②③气候主要分布在图甲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填图甲中的字母)。
(2)B、C两地中,属于地中海气候的是 ,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
(3)图甲A、B、C、D、E五地的气候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的是_ 气候,它的气候名称是: 。
(4)A、B两地的年降水量都比D地 (大、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区域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在N附近的弧线上补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A、B两点中______点先迎来黎明;C、D两点中,______点先进入黑夜。昼夜交替的周期为______。
(3)A点位于B点的______方向。A、B两点所在纬线名称为______。
(4)北极圈内出现了______(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是北寒带和______带的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30°N 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而318国道大致位于30°N附近,今年7月,上海的利亚一家沿318国道进行了一次远赴西藏的自驾旅游。根据“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 和“318国道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有关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在板块运动影响下,A的海底正在慢慢抬升B.B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C.C为珠穆朗玛峰,是世界陆地海拔最高点,是由于板块碰撞、隆起上升形成的D.D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
【2】利亚一家自驾游期间,下列有关地理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气温日较差最大
B.成都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C.武汉正午物体影长逐渐变短
D.全国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某地(98.31°E,39.44°N),与图中比较符合的是
A. AB. BC. CD. D
【2】该地位于
A. 热带B. 南温带C. 北寒带D. 北温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我国局部铁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省的简称和行政中心分别是
A.豫 郑州B.晋 太原
C.冀 石家庄D.鄂 武汉
【2】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陇海线可以直达乌鲁木齐市
B.①铁路与陇海线相会于徐州
C.②城市是宝成铁路线的起点
D.③城市位于京九铁路线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城市:A ,B ,铁路:C ,D 。
(2)上图中两个三角洲共同存在一个发展经济的不利因素是 。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哪些区位优势?
(3) 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请列举两条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