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海峡和运河中,地处亚非两洲之间的是( )
A.马六甲海峡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直布罗陀海峡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东南亚有关地理事物分布图。东南亚北接广阔的亚欧大陆,南临印度洋。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狭窄地带,年降水量丰富;本地区人口众多,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中南半岛夏半年(5月-10月)受到西南风控制(实线箭头),冬半年(11月-4月)受到东北风(虚线箭头)控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中南半岛
A. 夏半年受到来自海洋干燥气流控制,降水少
B. 冬半年受到来自陆地干燥气流控制,降水多
C. 夏半年受到来自海洋湿润气流控制,降水多
D. 冬半年受到来自陆地湿润气流控制,降水多
【2】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天然橡胶、油棕、蕉麻等物产具有
A. 高海拔生长习性 B. 喜高温习性
C. 耐干旱习性 D. 沿纬线分布习性
【3】东南亚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狭窄平原地带。根据图文信息,下列究其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沿海地带是锡矿、钨矿等矿产的全部集中分布区,采矿人员多
B. 沿海地势低平,利于房屋、交通等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C. 沿海对外交通便利,利于人员交往
D. 沿海地带是水稻主要集中分布区,需要大量劳动力,并能为人口提供粮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球五带的划分看,亚洲大部分位于______带;从海陆位置看,亚洲东临_____洋,西与欧洲接壤。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最典型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2)左图中的ABCDE五地中的气候类型与右图相符合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3)左图中①为_______(西南,东南)季风,该季风势力强盛时易引发______灾害。
(4)DE两地的降水多的是_____地,造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5)下面哪一项不能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_______)
A.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C.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D.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南方地区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①山脉和②河流是( )
A. 秦岭、淮河B. 南岭、长江
C. 秦岭、珠江D. 南岭、珠江
【2】下列地形区,位于该区域的是( )
A. 华北平原B. 云贵高原C. 黄土高原D. 塔里木盆地
【3】关于图示区域描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为高原地形B. 冬季1月平均气温00C以下
C. 年降水量为600mm左右D. 是我国油菜主要种植区
【4】下列旅游景点位于该区域的是( )
A. 阿里山、日月潭B. 故宫、颐和园
C. 葡萄沟、坎儿井D. 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台湾省略图,回答问题:
(1)图中B是______(洋),F省的简称是_______,G是_______(山峰)。
(2)台湾岛的平原主要分布在________(东部、西部)。
(3)台湾岛大部分部属于_______(温度带);台湾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最著名的树种是_______。
(4)台湾岛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丰富,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台湾岛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高、低气压中心:①是______,②是________。
(2)1月份,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东亚大部分地区盛行________风,在其影响下,气温________,降水________。
(3)7月份,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夏季风,主要来自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给亚洲东部和南部带来________。
(4)东亚季风气候主要有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气候。
(5)中国西北内陆和蒙古境内受________的影响很小,降水________,属于________气候。
(6)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时,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请问: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多选择在冬季出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亚洲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平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B.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高东低
C.以山地、高原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D.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