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国家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年均人口自然増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乌干达B.尼日尔
C.利比里亚D.乍得
【2】非洲人口増长引发的问题是
A.女性劳动人口减少
B.男性劳动人口减少
C.人均耕地减少
D.资源消耗减少
【3】协调该地区人地关系的建议,不可取的是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砍伐森林,开垦草原,扩大耕地面积
C.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D.保持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
A.约2时B.约8时C.约14时D.约20时
【2】这一天的气温日较差(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是( )
A.1℃B.16℃C.14.9℃D.60℃
【3】“早穿皮袄午穿纱”这句民谚反映的是( )
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降水比较多
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降水年际变化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某日城市天气预报、空气质量日报”,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气温日较较差最大的城市是
A. 广州 B. 泰州 C. 北京 D. 拉萨
【2】图中天气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图中泰州空气质量指数90,表示空气质量状况
A. 优 B. 良 C. 轻微污染 D. 中度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天上”是指青藏高原的______山脉;黄河干流呈一个巨大的“几”字,自西向东注入______海。
(2)黄河上游_____资源丰富,建有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电站;黄河中游流经______高原;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______”。河堤一旦决口,沿岸广大地区将遭受洪涝威胁,为了防止这一灾害发生,我们可以采取的工程措施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图”和“夏季风图”,完成下列问题。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a_______——b_____——c_______——d_______——e______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指的是___________季风。
(3)右图中数字代号①和②代表影响我国的夏季风。①应为___(方向)季风,来自_____洋;②应为______(方向)季风,来自_____洋。
(4)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①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季节。②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____。③夏季风强弱不稳定容易导致_________________灾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东部濒临的大洋是______ ,我国南部的临海是_____
(2)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多千米,图中隔海相望的国家A是_______,国家B是_________ 。海峡E是______
(3)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图中陆上邻国C是_______D是 ______
(4)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有云南省、____ 、___ 、和 __。
(5)图中⑤所在的省区简称为:_____⑥省区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
(6)①、②两地区中,年降水量较少的是 _________地区,③、④两地区中,人口密度较小的是 _____ 地区。
(7)③省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乙地的经纬度是( )
A.40°S,130°WB.40°S,130°E
C.40°N,130°WD.40° N,130° E
【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位于北温带的是( )
A.甲地和丙地B.乙地和丙地C.甲地和乙地D.乙地和丁地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东半球、南半球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 )。
A.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B.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少
C.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D.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