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省梅州市九年级10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某地的地理坐标为20°S、60°W,请问它位于哪两个半球( )
A.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北半球、东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云南省八年级3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四大地理区域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迎春学校八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___山,呈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入 海。
(2)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的A____ (填地形区)。一遇暴雨大量泥沙沿着支流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 量最大的河流。
(3)黄河进入下游B 平原地区后,形成“地上河”。
(4)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在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迎春学校八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上海的李华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线路如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能到达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也是维吾尔族最大聚居区的路线是
A.①路线 B.②路线 C.③路线 D.④路线
2.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准确观察并反映我国地势状况的路线是
A.①路线 B.②路线 C.③路线 D.④路线
3.下列关于我国气候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小 B.季风气候显著
C.漠河是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 D.气候复杂多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迎春学校八上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领土最南端位于
A.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 B. 帕米尔高原
C.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D. 曾母暗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七下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2分)
(1)黄土高原东起A_______山脉,跨山西、______ 、宁夏、甘肃等省区。
(2)①省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素有“煤海”之称,它的简称为 。
(3)②省区的行政中心C 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4)③自治区是 (少数民族)族最集中分布区。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述④地区美丽的景观,④地区位于 (填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6)图中所示的河流水能丰富,主要水利枢纽⑤是 。
(7)b所在地形区面临的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产生此问题的气候原因是 ,解决此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8)关于b所在地形区成因的学说,得到大多数科学家公认的学说是 。
(9)下列关于B山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接近我国年降水量400mm等降水量线 ②接近一月份0℃等温线
③半干旱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④亚热带季风区与热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⑤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⑥中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A.②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七下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区域①和区域②的分界线,同时也是
A.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D.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
2.下列说法都符合区域①的是
①冬季河流结冰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年降水量多于800毫米 ④农田多以旱地为主 ⑤主要种植小麦﹑柑橘等 ⑥民居屋顶坡度较小 ⑦交通运输以陆路为主
A.①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③⑥⑦ D.①③⑥⑦
3.下图景观最可能出现在
A.区域① B.区域②
C.区域③ D.区域④
4.区域①和区域③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A.行政因素 B.地形因素
C.经济因素 D.气候因素
5.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部分省份受到雪灾的影响,下列四幅图中,反映区域②气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东台市八下期中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件
C.水源条件 D.技术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