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阅读与思考:
美国的农业
20世纪40年代后,美国农业己实现了机械化,战后朝着现代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前列。
美国的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居世界领先地位,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3℅,一个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现在世界上一个劳动力平均供养5个人高出10多倍。目前美国拥有拖拉机438万台,收割机120万台,农用卡车318万辆及农用飞机1万架,实现了全盘机械化。美国每年施放的化肥达5千多万吨,平均每亩达25千克,均为复合、高效化肥。美国也是世界上消费农药最多的国家,每午达60万吨。实现良种化是美国农业高产的重要原因。美国还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实现了地区生产专门化,如玉米带、棉花带、乳畜带。农业专门化便于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并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现代化的大农业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美国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产量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位,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0℅。美国各种农产品的产量都大大超出国内市场的最大需求量,为此美国农业必须向海外市场出口大量农产品。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00亿美元,为美国外汇收入最大的一个项目。因此,美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极大,世界市场某一农产品需求关系及价格的波动对美国农业生产也影响重大。
(1)美国的农业生产有哪些基本特点?
                                                                                                                                                                
(2)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很少,为什么农产品产量很高? 我国应从美国农业生产中借鉴些什么?
                                                                                                                                                               
                                                                                                                                                               
(1)美国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专业化,并朝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美国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居世界前列。
(2)因为美国的农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大量消耗农药、化肥,实现了良种化。此外还实现了地区生产专门化,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效率高,产量大。 我国应从美国农业生产中借鉴的有: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并注重培育优良品种,实施科技兴农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九章第一节美国 同步练习(人教版) 题型:043

阅读与思考

北美地区的地形

  北美地区地形结构独特:山脉与海岸平行。西部高山区是由海岸山、落基山等几条南北走向的平行高大的山脉组成的,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东部加拿大境内为拉布拉多高原,美国境内是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的宽广平坦的平原。

1.思考:

(1)北美的地形对其天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美国的地形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为什么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我国和美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我国与美国又有哪些不同?

  美国本土在温带和亚热带,东西两侧均濒临海洋,使美国的气候既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落基山脉以东地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地形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是美国开发最早的地区;落基山脉以西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多沙漠和草原,地势高峻,土壤贫瘠,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和畜牧业,美国三面临海,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利于同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东北部的五大湖和纵贯中部的密西西比河构成庞大的内河运输系统,航运极为便利,也是美国重要的灌溉水源。美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有耕地近2亿公顷,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居世界第三位;森林资源3亿公顷,居世界第四位;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煤、五大湖区的铁、墨西哥湾的石油储量和产量也很丰富,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归纳与探究:

(1)美国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2)假若你将来成为美国的决策者,你将如何利用本国的条件来发展经济?

老人河——密西西比河

  在美国中南部有一条大河,很早以前就被当地印第安人尊称为密西西比,意思就是老人河。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的伊塔斯喀湖,滚滚南流,纵贯美国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6000多千米,是世界第四大河。流域内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它为美国中南部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现在密西西比河除干流外,约有50条支流可以通航,北达五大湖,东通大西洋,南抵墨西哥湾,形成庞大的水运网,成为美国运输的大动脉。密西西比河水力资源丰富,蕴藏量达2630千瓦。这条老人河,在美国的现代发展历程中,依旧老当益壮,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

3.思考:

(1)根据密西西比河的流向,可以判定美国南北地势有何特点。

(2)密西西比河为美国的灌溉、航运和发电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有没有这样的河流?它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美国的象征——自由女神像

  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

  它建成于1886年,是法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和两国人民友谊而赠送的礼物。自由女神像连底座高约100米,重45万磅,内有螺旋形阶梯和电梯可抵达女神像头部,头部内是一间可容40余人的观览厅,可眺望港区全景。

  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

  女神身体微微前倾,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庄丰盈的体态又似一位古希腊美女,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创作这一艺术杰作的是19世纪后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他的名字叫弗雷德克·奥克斯特·巴托尔迪。188476日,自由像正式赠送给美国。巴托尔迪由于他的卓越功绩而当选为纽约市荣誉市民和法国荣誉勋团指挥级团员。他于1904105日在巴黎逝世,他所塑造的自由女神像永远表达着人民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4.思考:

(1)自由女神像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2)自由女神像创作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你对创作者有何评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十章极地地区 同步练习(人教版) 题型:059

阅读与思考

世界的寒极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49℃,寒季时可达-80℃。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34~-20℃之间。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金属在这样的奇寒中会脆裂,一杯热水泼到空中,立刻就成了冰雹掉下来。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

  北极地区虽然不像南极那么寒冷,但大部分地区却也是终年冰封的。1月份的年均气温介于-20~-40℃,最暖月份8月的平均气温也只达到-8℃。北极地区最冷的地方并不在中央的北冰洋,而是在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镇。1993年观测到-71.2℃的最低温度。在北极,漫长的冬天结束后,夏天迅速来临。有位旅行者这样写道:“615日,湖心结冰,616日,冰心融化;17日高温,水温达19℃,人们在湖中游泳。这是对北极剧烈气温变化的生动写照。

  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主要是由于它所在的纬度高、地势高,终年被冰雪覆盖,再加上冰雪具有反射阳光的强大能力,把太阳辐射的热量90%反射回宇宙空间。

1.思考:南极和北极同为地球的两端,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呢?

南极臭氧层破坏

  臭氧虽然在地球大气中是一种微量的气体,但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主要作用是保护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的强烈辐射,如果失去了臭氧层的保护,地球生命将会遭受灭顶之灾。

  科学家发现自1975年以来,南极地区每年早春,约在10月间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而且在过去的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且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约95%的臭氧都被破坏。南极的臭氧空洞面积达2720万平方千米,比整个北美洲的总面积还大。这一发现得到了其他许多国家南极观测结果的证实,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少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臭氧总浓度的减少还不仅仅是发生在南极,在北极上空甚至其他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

  为什么臭氧在北极和南极最容易受到损害呢?科学家的解释是,由于极冠区极夜期间的极低温(-80℃),以及极昼来临后阳光的持续照射和冰晶云作用,使得卤素碳化物与臭氧分子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使臭氧大量耗损,臭氧层减薄,直到形成臭氧空洞。

2.思考:

(1)臭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臭氧层被破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壮丽的景观——南极冰山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大约可达22万座,平均每座冰山重10万吨。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千米,宽96千米。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

  南极周围漂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还记得1912年,当时最豪华的泰坦尼克号客轮首航,就因撞上冰山而沉没的。电影中的镜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南极大陆的冰,约占世界冰总体积的90%以上,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巨大的固体水库。如果能把这些冰运到沙漠地区可解决那里的缺水问题。目前,西亚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正在研究把南极的冰运回本国,以解决缺水问题。美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也在研究利用南极淡水资源的问题。

3.思考:

(1)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南极冰山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南极大陆周围的冰山对人类来说有哪些利弊?

(3)目前有哪些国家在考虑利用南极的冰山?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地理教研室 题型:059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地球自转的证明

  古时候的人每天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好像有这么一个圆穹形的“天”,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大地的周围不停地转动着。因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主张:“天动地静”的“地心说”,认为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直到16世纪,波兰人哥白尼才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东出西没,完全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出现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地球自转时,任何时候只有一半面对太阳。面对太阳的一面是白天,相反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自转,令另一面朝向太阳,原先是黑夜的那些地方慢慢地变成白天。因为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所以大部分地区,从黑夜变成白昼,再从白昼变成黑夜需要24小时。

  据说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在一座塔上让一物体自由落下,如果不受其他影响,落下的方向应该是垂直的。但是当地球自转时,塔顶绕行的圆弧比较大,而塔基绕行的圆弧比较小。换句话说,在同一时间里塔顶走的路程较远,而塔基的路程较短,所以就转动得较慢。由于物体具有惯性,从转动得比较快的塔顶落下来时,仍然保持着随塔顶转动时的速度,因此,与转动得比较慢的塔基相比,在同一时间里它向东面就要走得远一点,所以物体并不是从塔顶垂直落下,而是落在稍向东一点的地方,如下图所示。从很深的枯井口丢下的物体,也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高斯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同样的结论,他在美国塔里马拉克的矿井中释放物体,下落5000英尺(合为1524米),向东偏大约三英尺左右。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也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有名的傅科摆试验。他在巴黎万神庙的圆形屋顶的长平架上,用一根长度为67米的金属丝,悬挂着一个质量为28千克的铁球做成一个摆子。在重力和铁丝的拉力作用下,在其垂直位置附近振动。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这就是简单的单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使摆的摆动平面作顺时针偏转。但是这个转动很缓慢。为了观测这一效果,必须使摆做长时间摆动。这就要求其悬挂点几乎没有摩擦,摆锤也必须很重以便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又因为按单摆的规律要求摆的摆动偏角应很小,为了便于观测,所以摆的悬线就必须很长。

  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我们在前面讨论的地球形状,知道地球是南北两极有些扁平,而赤道则稍许凸出,就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

北极星期三  某恒星期三 经度0° 东经90°

西经90°

(1)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转动的中心相同

B.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

C.转动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D.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

(3)假如地球自转时,地轴不倾斜,而是同公转轨道面相垂直,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043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

地球自转的证明

  古时候的人每天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好像有这么一个圆穹形的“天”,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大地的周围不停地转动着。因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便主张:“天动地静”的“地心说”,认为天体永远围绕地球这一宇宙中心做匀速圆周运动。直到16世纪,波兰人哥白尼才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太阳、月亮和星星的东出西没,完全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关系。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出现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变化。

  地球自转时,任何时候只有一半面对太阳。面对太阳的一面是白天,相反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自转,令另一面朝向太阳,原先是黑夜的那些地方慢慢地变成白天。因为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所以大部分地区,从黑夜变成白昼,再从白昼变成黑夜需要24小时。

  据说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地球自转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他在一座塔上让一物体自由落下,如果不受其他影响,落下的方向应该是垂直的。但是当地球自转时,塔顶绕行的圆弧比较大,而塔基绕行的圆弧比较小。换句话说,在同一时间里塔顶走的路程较远,而塔基的路程较短,所以就转动得较慢。由于物体具有惯性,从转动得比较快的塔顶落下来时,仍然保持着随塔顶转动时的速度,因此,与转动得比较慢的塔基相比,在同一时间里它向东面就要走得远一点,所以物体并不是从塔顶垂直落下,而是落在稍向东一点的地方,如下图所示。从很深的枯井口丢下的物体,也能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高斯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同样的结论,他在美国塔里马拉克的矿井中释放物体,下落5000英尺(合为1524米),向东偏大约三英尺左右。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也做过一个实验,就是有名的傅科摆试验。他在巴黎万神庙的圆形屋顶的长平架上,用一根长度为67米的金属丝,悬挂着一个质量为28千克的铁球做成一个摆子。在重力和铁丝的拉力作用下,在其垂直位置附近振动。如果不考虑地球自转,这就是简单的单摆。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使摆的摆动平面作顺时针偏转。但是这个转动很缓慢。为了观测这一效果,必须使摆做长时间摆动。这就要求其悬挂点几乎没有摩擦,摆锤也必须很重以便减小空气阻力的影响。又因为按单摆的规律要求摆的摆动偏角应很小,为了便于观测,所以摆的悬线就必须很长。

  证明地球自转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我们在前面讨论的地球形状,知道地球是南北两极有些扁平,而赤道则稍许凸出,就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

北极星期三  某恒星期三 经度0° 东经90°

西经90°

(1)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变化
D.太阳东升西落

(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转动的中心相同

B.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变化

C.转动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D.自转和公转分开单独进行

(3)假如地球自转时,地轴不倾斜,而是同公转轨道面相垂直,在同一地区还会出现季节变化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