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亚洲河流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河流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

(2)湖泊E是________,为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3)从图中分析,简述亚洲水系的两大特点。

(4)A与D相比较,航运价值小的河流是________(填字母),分析其航运价值较小的最主要自然原因。

【答案】(1)勒拿河;锡尔河;印度河

(2)贝加尔湖 

(3)亚洲水系的两大特点:一是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二是内流流域面积广大.

(4)A 河流在高纬度地区,结冰期长

【解析】

亚洲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围的海洋。

1)亚洲河流多,从图中可知,A勒拿河,B锡尔河,C印度河。

2)湖泊E是贝加尔湖,为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3)亚洲水系的两大特点:一是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辐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二是内流流域面积广大。

4)从图中可知,A勒拿河与D长江相比较,航运价值小的河流是A,主要原因是该河流在高纬度地区,结冰期长。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巴西简图(左图)和气候统计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首都巴西利亚位于________

(2)左图中甲地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右图中表示甲地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巴西人种构成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数量多,使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

(4)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 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诗句中“蜀”地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 贵阳 B. 西安

C. 成都 D. 长沙

2蜀道公路呈“之”字形(如上图)主要是为了

A. 考虑居民点分布

B. 降低公路造价

C. 视觉上的美观

D. 减缓公路坡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选项,全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哪组?(
A.土地、冰川、铁矿
B.玻璃、石油、野生动物
C.钢铁、雨水、阳光
D.杂交水稻、森林、煤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图,回答 下列各题。

1甲、乙两地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是

A. 甲地区河流结冰期较短B. 乙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小

C. 乙地区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小D. 甲地区河流有春、夏两次汛期

2甲、乙两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 甲地区山地为主,耕地较少B. 乙地区交通不便,劳动力不足

C. 乙地区春旱严重,水资源紧张D. 甲地区常受台风侵袭,涝灾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地球仪是我们了解地球全貌,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

结合所学知识和如图,完成下列各问题。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如图),我们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制成的地球仪应该做成下面所示的哪种形状(  )

A. B. C. D.

2同学们制作的地球仪半径只有8厘米,但实际上地球的大小是(  )

A. 很小,半径只有8厘米

B. 很小,人们可以一眼观其全貌

C. 很大,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D. 太大了,比太阳还大

3在学习了地球仪知识之后,儿位同学对地球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后拿着地球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

A. 小王:地球仪中地轴是真实存在的

B. 小股:地球仪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而做的地球模型

C. 凌凌:地球仪上经纬线纵横交错,形成了经纬网

D. 灿灿:人们在地球仪上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城市建设向高屋住宅方向发展的原因是( )
A.登高望远
B.氧气多灰尘少
C.健身运动
D.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长江、黄河干流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河流入黄海,长江流入东海

B. 两条河流上、中游分界点都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C. 图中所示的水利枢纽工程都在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附近

D. 图中所示的水利枢纽工程都分布在河流上游。

2图中,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种植业发达,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 热量B. 农业技术水平C. 劳动力D. 水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