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填写下表
经度纬度东或西半球北或南半球低、中、高纬度在五带中的
A
E
(2)判断方向:
A在B的
 
方向,D在E的
 
方向.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专题:
分析:(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3)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4)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5)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光线的垂直照射、是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
解答:解:(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A点的经度是90°E,纬度是20°S,E点的经度是170°E,纬度是50°N;
根据南北半球与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结合A点、E点的经纬度,可判断,A点位于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热带;E点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2)在经纬网地图上,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读图可知,A在B的西北方向,D在E的正东方向.
故答案为:(1)
经度纬度东或西半球北或南半球低、中、高纬度在五带中的
A90°E20°S东半球南半球低纬度热带
E170°E50°N西半球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2)西北;正东.
点评:本题考查了经纬网的判读,属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暑假同学们去爬山 (如图),走哪条路线最省力?(  )
A、①B、②C、③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
①亚洲  ②非洲  ③欧洲  ④北美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该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B、盆地C、丘陵D、平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以下对我国地理位置表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B、位于东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C、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印度洋西岸
D、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将下列地形类型与其形态描述用直线连接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台湾图,回答以下问题.
(1)台湾地形以
 
为主,图中所示山脉是
 
,其走向是
 

(2)台湾降水分布规律是
 
,试分析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原因.
(3)穿过台湾省的纬线是
 
,其纬度是
 
.台湾分布有两种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我国北方地区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高原,B
 
高原,C
 
平原,D
 
平原.
(2)填出图中数字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山脉;
 
山脉;
 
山脉;
 
半岛;
 
半岛;
 
海;
 
海;
(3)北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
 
,耕作制度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