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5.读“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工程图完成下题.
(1)西气东输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气田,采用管道运输方式将天然气输往南京、上海,途中四次穿过两大水系;
(2)西电东送有三条线路,其中北线是将内蒙古、山西 等省区的煤炭资源以火电 电的形式送往京津地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对其中下游平原地区来讲,最大的功能是防洪.
(3)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该铁路线东起西宁,西至拉萨.途中经过柴达木盆地,修建这条铁路最主要的技术性难题是冻土层较厚,通车运行时,车厢采用全封闭式,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高寒缺氧;
(4)南水北调的三条调水线路中,经过山东省的是东线,这条线路要特别注意防
止水污染问题.
(5)关于四大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有A
A.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  B.四大工程中,全部位于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是青藏铁路
C.西气东输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              D.西电东送中,最大的水电站在长江上游.

分析 依据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主要知识来解答此题.

解答 解:读图可知,(1)西气东输西起新疆的轮南地区,采用管道运输方式将天然气输往上海,途中四次穿过黄河、长江两大水系;
(2)西电东送有三条线路,其中北线是将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的煤炭资源以火电电的形式送往京津地区;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对其中下游平原地区来讲,最大的功能是防洪.
(3)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该铁路东起西宁,经格尔木、昆仑山口、沱沱河沿、安多、那曲、当雄,西至拉萨,全长1956千米.经过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两个地形区;修建这条铁路最主要的技术性难题是冻土层较厚,通车运行时,车厢采用全封闭式,其中的原因是高寒缺氧;
(4)南水北调的三条调水线路,经过山东省的是东线,这条线路要特别注意防止水污染问题.
(5)A、南水北调工程是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解决了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故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在四大工程中,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青藏铁路工程,该工程全部位于西部大开发范围,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西气东输优化了能源结构,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西电东送中,最大的水电站是三峡,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故答案为:(1)轮南;管道;四;(2)山西;火电;防洪;(3)西宁;拉萨;柴达木;冻土层较厚;高寒缺氧;(4)东线;水污染;(5)A.

点评 本题考查了我国跨世纪四大工程的主要知识,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亚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亚洲有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和世界最大的淡水湖
B.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C.季风气候显著是亚洲气候的特点之一
D.亚洲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所处的地形区名称是内蒙古高原;图中B处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北方地区;图中C处的传统住房以竹楼为主,反映该地区湿热的气候特征.
(2)图中黑河到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重要的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B.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C.人口地理分界线
D.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图中D该地区种植业分布区域狭小,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为青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对图片④地区的生产、生活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传统民居以竹楼为主B.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
C.农牧业生产现代化程度很高D.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图示景观分布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分别是(  )
A.壮族  藏族B.高山族  满族C.苗族  回族D.傣族  蒙古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根据板块运动的观点,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长江流经我国11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流众多,注入东海.全长6300多米,是我国第一大河.读“长江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看A所在的地区是地跨四川和重庆的四川盆地,C是我国最大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它具有防洪、发电、通航等重大作用.
(2)长江干支流都有很好的通航条件,是我国通航里程最长、运量最大的河流,自古就有“黄金水道水道”之称.人海口处的B是上海城市),处于长江航线与沿海航线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3)长江流域工农业发达,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条件好,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