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位于西半球、南半球的岛屿是(  )
A、甲岛B、乙岛C、丙岛D、丁岛
考点: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
专题:
分析:(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2)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解答:解:南北纬与南北半球分界线是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以南为南半球(南纬);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读图可知,甲岛是北纬位于北半球,20°W经线穿过其西部,因此甲岛地跨东、西两半球;
乙岛是北纬位于北半球,在120°E以东(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
丙岛是南纬位于南半球,160°E以东,属于西半球;
丁岛是南纬位于南半球,在40°E以东(位于20°W以东,160°E以西)属于东半球.根据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半球的划分,属基础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印度的首都是(  )
A、新德里B、孟买
C、加尔各答D、班加罗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为了说明地球上海陆的变迁,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
 
说:20世纪60年代,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提出来
 
学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下列纬线中,经过我国的是(  )
A、赤道B、北回归线
C、北极圈D、南回归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地球的运动,主要指地球的
 
运动和
 
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哪种情况该值最高(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0日在上海黄浦江两
岸的滨江地带召开,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二:如图1,世博会的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
材料三:如图2,吉祥物的主体形象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和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办好世博会.
“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人”字创意造型依靠上海世博会的传播平台,必将成为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符号和文化标志.
材料四: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2)会徽表达了世博会“
 
”的理念.
(3)吉祥物的主体形象以
 
字作为核心创意.
(4)上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将把上海建设成为
 
中心和
 
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该地年降水量最少的是(  )
A、1991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6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是“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几种资源所占比例示意图”,读后判断俄罗斯亚洲部分占优势的资源是(  )
A、淡水资源、科技力量
B、淡水资源、土地资源
C、人口、土地资源
D、科技力量、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