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4.读北方地区图回答问题.
(1)填注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是大兴安岭(山脉),b是太行山(山脉).
(2)位于a两侧的地形区d是东北平原、f是内蒙古高原,位于c两侧的地形区b是华北平原、e是黄土高原.
(3)e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采取的根治措施是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4)东北三省山河大势描述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分析 (1)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地形,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
(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土高原呈现出如今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生态建设,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与修建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3)东北三省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三省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在山地之间分布着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物产,因此,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解答 解:读图可知,(1)图中字母a是大兴安岭,b是太行山,它们都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位于a大兴安岭东侧的地形区d是东北平原,西侧的f是内蒙古高原;位于c太行山东侧的地形区b是华北平原,e是黄土高原.
(3)e地区为黄土高原,这里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采取的根治措施是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4)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大、小兴安岭和辽东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东北平原.因此,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这里的“沃野”指的就是东北平原.
故答案为:
(1)大兴安岭;太行山;
(2)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3)水土流失;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4)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及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结合图示记忆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①平原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有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C.人口稠密,消费市场广阔D.机械化水平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读“东北地区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地形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省会,该省简称为黑.
(2)东北地区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其中铁路运输方式占主导地位.本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是沈阳市.
(3)归纳东北地区城市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千米2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三江平原、小兴安岭(地形区)和长白山(地形区).
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因素.
(5)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和大豆;玉米种植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
(6)简述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土壤:黑土为主,土壤肥沃,水源: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7)由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热量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天文台所在地晴夜多于周边的原因是(  )
A.常年受副高控制B.地处西南风背风坡
C.白天多上升气流D.夜晚多下沉气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读图“黄河流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位于渭河沿岸的城市是西安.
(2)图中调水路线主要是解决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缺水问题.
(3)祁连山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界线.
(4)图中A,B所在的河段含沙量较大的是B,因为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5)图中甲和乙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其发展农业水源不足的原因是气候干旱,人口稠密,引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增加,浪费严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