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区域③和④的主要自然特征分别是(  )
A、干旱 高温B、干旱 高寒C、湿润 高温D、湿润 高寒
分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解答:解:③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④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故选:B.
点评: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是非常重要的.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地理相似性,地理界线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A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B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
C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D
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

②区域C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干旱
干旱
,区域B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高寒
高寒

③地势最高的区域是
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

④区域A和区域D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水稻
水稻
小麦
小麦

⑤跨经度最宽的区域是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气候最温暖湿润的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精英家教网
(1)A省区的简称是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水灾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流域内支流众多,降水量大,且降水时间集中
B.联系长江南北的众多跨江桥梁影响泄洪
C.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能力下降
D.滥伐上游森林,水土流失加剧,淤塞中游河道
(3)2012年4月20日8时2 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30°18′N,103°E)发生7.0级地震.此地震是由于
 
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
(4)成都的小军准备在暑假期间乘火车经过昆明、贵阳、株洲到杭州,他需要经过的铁路线依次为成昆线、贵昆线、
 
、浙赣线.
(5)武汉附近地段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请你从期货方面简要分析当地分值农业的有利条件:
 

(6)长江沿岸的钢铁厂较多,形成“钢铁走廊”的雏形,试分析①攀枝花、②上海宝山建立钢铁厂的有利条件分别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环渤海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精英家教网
(1)图中两大工业基地的名称分别是①
 
工业基地、②
 
工业基地.
(2)图中B
 
半岛上已初步形成了济(南)青(岛)烟(台)城市群,对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北京中关村成为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密集中心的优越条件是
 

A.水陆交通便利B.科技力量雄厚
C.自然资源丰富D.劳动力资源丰富
(4)图中有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有我国远洋运输的主要进出口岸,如秦皇岛、青岛、
 
 

(5)从自然因素和交通条件分析环渤海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6)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
 
短缺.
(7)为了适应城市建设,欲在A地附近建一水泥厂,为了避免对城市的污染,应建在城市的西南?东南?还是西北力向?为什么?
 
.因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A
 
 B
 
 C
 
 D
 

②A地区和D地区的分界线是G
 
(山脉)和
 
(河流).
③区域C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区域B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④区域C的降水量自东向西的变化规律是
 

⑤地势最高的区域是
 
,它有“
 
”之称.
⑥区域A和区域D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⑦跨经度最宽的区域是
 
,气候最温暖湿润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图回答问题
精英家教网
(1)图中A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
 
,该地区地形以
 
 
为主.地理区域D的显著特征是
 
.确定地理区域A和B的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2)地理区域B和C的界线是
 
山脉、
 
河,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
 

(3)B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
 
两个月,每年
 
季少雨,常出现干旱.
(4)在④⑤两地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是
 
,森林资源丰富的是
 
.(填数字)
(5)将下列地形、自然景观与所在自然区用直线连接起来.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