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图为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图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台风主要发生在夏季,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可以推测我国夏季风的主要风向是________,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洪涝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我国洪涝区的形成一方面是该区年降水量________(大/小),且雨季较________(长/短);另一方面该区地形以________为主。
(3)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往往相伴发生,想想看台风、洪水会引发滑坡、________等地质灾害,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山,坡陡,相对________大,降水多________,所以这些地区易发生以上地质灾害。
【答案】东南沿海 偏南风 华北 南方 大 长 平原或河谷 泥石流 高差 暴雨
【解析】
该题以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地区,台风引发的自然灾害,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图可知,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主要发生在夏季,根据台风移动路径可以推测我国夏季风的主要风向是偏南风,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洪涝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2)我国洪涝区的形成一方面是该区年降水量大,且雨季较长;另一方面该区地形以平原或河谷为主。
(3)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往往相伴发生,想想看台风、洪水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是西南地区多山,坡陡,相对高差大,降水多暴雨,所以这些地区易发生以上地质灾害。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措施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加强近海捕捞强度 ②禁止远洋捕捞 ③防止海洋污染 ④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地球光照示意图(阴影区域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在N附近的弧线上补绘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
(2)A、B两点中______点先迎来黎明;C、D两点中,______点先进入黑夜。昼夜交替的周期为______。
(3)A点位于B点的______方向。A、B两点所在纬线名称为______。
(4)北极圈内出现了______(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是北寒带和______带的分界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假设甲处瀑布落差30米,则乙村庄和图中山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 310米 B. 340米 C. 360米 D. 380米
【2】图中代号①②③④四地最适宜开垦梯田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梅岭古道如越南岭山脉,被誉为古代的京广线,贫是我国南北交通的要道。随着现代交 通状况的改善,先后又有323阗道和韶赣高速经过该地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題。
【1】【1】关于梅岭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最高点的海拔是500米
B. 南坡比北坡要陡
C. 冬季南坡的气温比北坡要低
D. 全长约2. 5千米
【2】【2】三条经过南岭的道路中,需要开凿较长隧道的是( )
A. 梅岭古道 B. 323囷道 C. 韶赣高速 D. 都笛要
【3】【3】323国道在经过南岭时,向西绕行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 绕过河流,不必建桥 B. 沿等高线修建,降低成本
C. 连接城镇,方便出行 D. 少占耕地,保护农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黄河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黄河上中游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
A. 水量大 B. 流经我国地势阶梯的交界处 C. 地形平坦 D. 水土流失严重
【2】黄河干流从a到b河段,水量快速减少的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主要流经干旱区,降水量少
②农业灌溉用水量大
③沿岸城市、工业用水量大
④没有大的支流流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
(1)归纳我国东部油菜开花日期的规律,并分析形成这种规律的原因。
(2)由乙图可看出,________是我国油菜的集中产区,其中A是________省,该省油菜开花时间大约是________月份,该省省会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
(3)图中秦岭—淮河一线北侧的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