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4.极地之旅
这里是一方净土,这里是地球之南的一只美丽的白孔雀,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但是,这里并不死寂,这里生机盎然.
(1)图中A、B两处是我国两个考察站,其中B是中山站,位于A站的东南方向,
(2)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它最南端的岛的名称是火地岛,C处是德雷克海峡.
(3)南极洲及附近海洋中特有的动物资源有企鹅、海豹等.
(4)为了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
(5)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南极科考队员在考察中会遇到哪些危险(至少3点)?
(6)我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7)目前,人类活动已对极地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如“温室效应”造成南北极冰川的融化速度大大加快,人们使用氟氯烃物质,造成南极的臭氧空洞.
你还能举出一些人类活动对极地影响的实例吗?

分析 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我国在南极地区已经建成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
(1)图中A是长城站,B是中山站;结合图示,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中山站位于长城站的东南方向.
(2)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南美洲,它最南端的岛的名称是火地岛,C处是德雷克海峡.
(3)南极洲及附近海洋中特有的动物资源有企鹅、海豹等.
(4)为了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和平利用南极,1959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该条约.
(5)南极考察队员在科考途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有: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积雪覆盖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人员、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6)我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的原因:此时是南极洲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
(7)人类滥捕滥杀极地动物,极地动物的数量大量减少,极地环境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
(1)中山;东南;(2)南美洲;火地岛;德雷克;(3)企鹅;海豹;(4)南极条约;(5)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积雪覆盖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人员、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6)此时是南极洲的暖季且有极昼现象,便于考察;(7)人类滥捕滥杀极地动物,极地动物的数量大量减少,极地环境遭到破坏.

点评 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特点等,熟记课本知识点读图后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处于我国南北海上航运中枢位置上的是(  )
A.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C.京津唐地区D.辽中南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中温带,乙地位于暖温带
B.甲、乙两地的河流冬季都有结冰期
C.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以上,乙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下
D.甲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乙地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水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我国各地气候差别很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1月气温低于0℃的是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乙地.
(2)甲、乙两地表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的是甲地,年降水总量比较多的是乙地.
(3)两地降水量季节变化的共同点是C.
A.各月降水都很多  B.各月降水都很少
C.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D.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冬季
(4)我的家乡九江所在地的温度带属于亚热带,干湿地区属于湿润地区,气候是乙(甲、乙)地所示的气候类型.
(5)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托克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俄罗斯地形以(  )
A.平原和高原为主B.高原和山地为主C.平原和山地为主D.高原和盆地为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有热带分布的省区是(  )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我国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是(  )
A.东多西少B.北多南少
C.自西向东减少D.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地球公转到a位置的时间是(  )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