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题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地区处于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第_____级阶梯。①是______省,②是______省。

(2)在A、B景观图中,表示黄土高原地区地表特征的是_______;在C、D景观图中,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特有人文景观的是_______

(3)下列哪个是黄土高原的位置_______

(4)列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两条)及治理措施(两条)。

自然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理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山西 陕西 B C 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过垦过牧 修路、采矿等活动…

【解析】

黄土高原地表光秃裸露、植被稀少,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夏季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该区人口压力大,过度开垦耕地,过度放牧以及本区的煤矿开采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的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跨①山西、②陕西北部、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50万千米。海拔800~ 2500米,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

2)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弱,黄土结构疏松,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黄士高原呈现出如今图B中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上的C窑洞,大多依山坡挖掘,外观以圆拱形为主,传统窑洞造价低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既不破坏生态,又不占用良田。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因此③正确。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造成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态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具体措施是在平坦的黄土塬地区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在缓坡修建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在陡坡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等,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北方地区( )

A. 平原广阔,土地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B. 降水集中,水源充足

C. 耕地以水田为主,是重要的稻米产区 D. 主要气象灾害是寒潮和台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青藏高原上的主要农作物有:

A.青稞、小麦 B.小麦、玉米

C.青稞、玉米 D.青稞、水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  )

A. 棉花B. 甘蔗C. 小麦D. 水稻

2该区域农作物熟制是(  )

A. 一年三熟B. 两年三熟C. 一年两熟D. 一年一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济南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暑期进行了环球新航线的网上模拟探险。如图是学生自主确定的探险区域和航线,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附近海域面积越来越____(大、小),请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________

(2)B附近为____运河,它沟通了太平洋和______(大洋)。

(3)H地区的等温线呈闭合状态分布,影响因素是_______,图中S处的最高海拔是______米。由于______,当地人口______(稠密、稀疏)。

(4)甲国北部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气候类型为________,该种气候类型在全世界主要分布在_______地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中所示的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与其他大洲相比,亚洲具有的世界之最是(

A. 面积最大 B. 最湿润 C. 平均气温最高 D. 平均海拔最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最主要大的优势是(  )

A. 国土辽阔,气候湿热 B. 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

C. 位置优越,天然良港 D. 矿产丰富,水源充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