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5.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山脉A是天山,其北侧的地形区是准噶尔盆地.
(2)山脉B是昆仑山,它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3)山脉C为巫山、长江切穿此山形成著名的大峡谷,国家在此处修建了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说明此处水能资源丰富.
(4)山脉D的东侧地形区是华北平原.
(5)E是秦岭山脉.

分析 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为:最西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的一列是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是横断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小兴安岭等.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
(1)依据位置,图中山脉A是天山,其北侧的地形区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盆地.
(2)依据位置,图中山脉B是昆仑山,它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3)依据位置,图中山脉C为巫山,长江切穿此山形成著名的大峡谷,该处水能资源丰富,为此,国家在此处修建了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4)依据位置,图中山脉D为太行山,其东侧地形区是华北平原,西侧地形区为黄土高原.
(5)依据位置,图中E是秦岭,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
故答案为:(1)天山;准噶尔盆地;(2)昆仑山; 一;二;(3)巫山;长江三峡;水能;(4)华北平原;(5)秦岭.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山脉地形区的分布,读图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读如图经纬网图,填空
(1)写出A点的经纬度:100°E,40°N
(2)B在C的东北方向,B点在中(低、中、高)纬度
(3)D点位于南(南、北)半球
(4)C点在东(东、西)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读经纬网并完成问题:
(1)写出A、B两地的经度和纬度:
A(40°W,0° )B(0°,40°N)
(2)B地位于A地的东北方向.
(3)A地位于纬度带中的低(低\中\高)纬度.
(4)A地位于西(东\西)半球:B地位于北(北\南)半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是(  )
A.处于中低纬度B.多濒临海洋C.多为平原地形D.经济高度发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某校园气象站招聘气象员,小明想应聘,他怎样以下回答才能过关.
②读图一:判断甲、乙、丙三人哪个人读图正确.答:乙
②读图二:甲、乙两气温曲线图,哪个更符合“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答: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我国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产生的影响是(  )
①我国众多的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②河流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③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来自太平洋的水汽进入内部④地势西高东低,阻碍了冬季寒冷气流的南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国家计生委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60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4亿,占人口的比例将从七分之一提高到四分之一;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2012年比上年减少345万,预计2023年以后,平均将减少约800万人.
材料二:中国人口分布图
(1)据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现阶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历史性转变,使得“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这一转变得益于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现阶段,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为什么我国每年新增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3)结合材料回答:人口增长过慢,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问题?
(4)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我国众多的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与我国1月0℃等温线在东部的分布大致重合.
(2)A为我国温度带中的中温带,B为青藏高原区.请写出一个在A温度带分布的我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
(3)甲地的人口密度比乙地的人口密度要小(选填“大”或“小”),其所处的温度带为寒温带.
(4)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5~9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且这期间的降水主要受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此时,影响我国的季风是(  )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