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读等高线,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⑤______  ⑥______
(2)⑤⑦两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米,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厘米,其实际距离是______千米. 
(3)如果把此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______(用数字式表示).
(4)小河流向______方;计划从A水库调水到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______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还是乙处好?为什么?______.

解:(1)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①是谷地,②是陡崖,③是山谷,④是山脊,⑤是山顶,⑥是鞍部.
(2)从 等高线地形图看出,⑤处的海拔为568米,⑦地的海拔为557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1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千米,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厘米,其实际距离是4.6千米.
(3)该图的比例尺为:1:200000,如果把此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则为1:100000.
(4)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向确定方向,图中小河自西向东流,计划从A水库调水到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AC线路较合理,因为水可自流.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乙处好,因为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
故答案为:(1)谷地;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2)11;4.6;(3)1:100000;(4)自西向东;AC线路较合理,因为水可自流;(5)乙处好,因为乙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
分析: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就可以看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点评:解题时,一定要认真读图析图,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结合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
150
150
米. 
(2)该图的等高距为
100米
100米

(3)甲山在乙山的
西南
西南
方向.
(4)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400-500米
400-500米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295米
295米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
B
B
处爬山要容易些.原因是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B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C
鞍部
鞍部
  E
陡崖
陡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A、B两山顶的相对高度约为
200
200
米.
(2)图中鞍部是
F
F
(字母)山谷是
C
C
(字母)陡崖是
E
E
(字母)
(3)如果我们要进行爬山比赛,我们应选择图中
(数字)坡,攀岩比赛会选择
E
E
(字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A在B的
西南
西南
方向
(2)C是
鞍部
鞍部
,D是
山谷
山谷
,E是
陡崖
陡崖
,其中
D
D
处会有小河的发源.
(3)从A和B处爬上山顶,
B
B
处较容易?原因是
该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该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等高线,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②
 
     ③
 
     ④
 
 
    ⑥
 

(2)⑤⑦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米,若两地图上水平距离为2.3厘米,其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如果把此图上的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用数字式表示).
(4)小河流向
 
方;计划从A水库调水到C处,有AC和BC两条路线,选择哪一条比较合理?为什么?
 

(5)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还是乙处好?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甲河滚滚向
 
流(流向).
(2)图中李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陈庄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村庄
 
 附近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的景观.
(3)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本图所示地区主要属于
 
地形.
(4)图中的比例尺形式是数字式,改写为文字式应写成: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
(5)已知李庄的温度11℃,按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凤凰山顶的气温约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