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3.今年“六•一”,小明同学外出旅游,登山到甲处,通过GPS定位确定了自己的经纬度位置(如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地在城镇的东北方向,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小明不能(能、不能)用此图量算出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理由是图上缺少比例尺.
(2)“六•一”这天,图中城镇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方向移动.
(3)甲地到乙地与甲地到山顶比较,甲地到乙地的坡度缓(陡、缓).
(4)图示地区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

分析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2)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3)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海拔每增加1000米,气温下降约6•C).这就是形成一些高山“一山有四季”的主要原因.

解答 解:读图可知,(1)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由此可推断出王先生由甲地前往乙地行走的方向是东北.小明不能用此图量算出甲乙两地的实地距离,理由是图上缺少比例尺.
(2)图中城镇位于30°N附近,可以判定位于北半球,“六•一”这天北半球昼长夜短,这天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方向移动.
(3)甲地到乙地与甲地到山顶比较,甲地到乙地的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较缓.
(4)20°W→0°→160°E之间为东半球;图示地区位于东、西半球的东半球.
故答案为:
(1)东北;不能;图上缺少比例尺;
(2)昼长夜短;北;
(3)缓;
(4)东.

点评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根据经纬网确定点的位置,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P地区援助riben的货物用海洋运输沿最近路线走时,必须通过(  )
A.直布罗陀海峡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D.马六甲海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材料二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  )
A.人口分布均匀B.人口分布不均匀
C.西部人口密度大D.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读东北地区示意图,完成问题

(1)用粗实线画出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并标注.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差异,并说明导致差异的影响因素.
(3)简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甲地所在的温度带是(  )
A.热带B.南温带C.北温带D.北寒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是(  )
A.地球的岩石圈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各板块在交界地带相互挤压,导致地震多发
C.各大板块形成已久,分布位置相对固定
D.各大板块都处在不断运动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读图“世界海陆分布”,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大洲名称.
①欧洲     ②非洲    ③亚洲    ④北美洲
(3)图中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①和④(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判断题

2.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riben四大岛屿中,热量最为丰富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