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图三大要素的是( )
A.图例
B.方向
C.图幅
D.比例尺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东南图,回答问题
⑴东南亚位于A________(填大洲名称)东南部,东南亚是由F________半岛和B________群岛组成.
⑵东南亚被称为“东方的十字路口”其中海峡E________,在世界交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海峡连接了大洋C_______和印度洋。
⑶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 ”,其原因是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火山地震带上。
⑷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其中B群岛属于___________(填气候类型名称)。东南亚物产丰富,缅甸、越南、__________是世界重要的稻米生产国,G群岛所在国家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亚洲略图”,回答第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亚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地球五带中的:
A. 热带B. 北温带C. 北寒带D. 南寒带
【2】图中的a山脉为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a山脉为:
A. 喜马拉雅山脉B. 阿尔卑斯山脉C. 乌拉尔山脉D. 安第斯山脉
【3】下列河流中,位于亚洲北部的有:
①黄河;②长江;③恒河;④印度河;⑤鄂毕河;⑥勒拿河
A. ①②B. ③④C. ④⑤D. ⑤⑥
【4】亚洲北部的河流,最终流入:
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
【5】亚洲北部的河流,其大致的流向为:
A. 自东向西B. 自西向东C. 自南向北D. 自北向南
【6】长江是我国的母亲河之一,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关于长江的大致流向及最终注入的海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B. 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
C. 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D. 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7】整个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入周边的海洋。河流呈放射状的原因是:
A. 亚洲四面环海B. 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 亚洲中部降水多D. 亚洲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
【8】下列河流中,冬季最有可能结冰的是:
A. 叶尼塞河B. 印度河C. 恒河D. 长江
【9】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两国均位于:
A. 东亚B. 南亚C. 西亚D. 北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日本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_____岛④_________工业区 ⑤_________城市;⑧_________洋;
(2)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_________洋沿岸和_________海沿岸;日本的经济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主要是因为日本处在_____板块和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日本矿产资源大多依赖进口,其中来自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经过_____海峡运往日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读亚洲部分地形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半岛和高原名称:
半岛A.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
高原D__________ 山脉G___________
(2)G山脉中有世界最高峰___________
(3)亚洲地形特征是_____,分析亚洲的河流流向____根据河流流向可知亚洲地势特点为______。
(4)亚洲地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___,跨纬度最____,东西距离最___的大洲。世界最大半岛上气候为_____,世界最大群岛主要气候为_____。亚洲东部和南部的______气候最强盛、最典型,原因是____________差异特别明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避灾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A.发生地震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处
B.发生泥石流时,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快速撤离
C.寒潮天气来临时,要添加衣服御寒
D.生活在海边的渔民出海要关注台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面关于秦岭淮河一线说法正确的有
①400mm年等降水量线②一月份0°等温线
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④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
⑤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⑥旱地和水田分界线
⑦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A. ②、⑤、⑥、⑦
B. ①、④、⑥、⑦
C. ②、③、④、⑥
D. ④、⑤、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