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太阳能 B. 耕地 C. 风能 D. 核能
D 【解析】非可再生资源是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短时间内不可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例如,矿产资源、核能;故答案选D。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发现了古森林的遗迹,这说明
A. 过去这里曾经是陆地 B. 这里一直是海洋
C. 古代海底也有森林的分布 D. 过去全球的海水水位没有现在高
A 【解析】试题分析: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说明在古代原是陆地,后来由于地壳下陷,海平面上升,形成现在的台湾海峡。根据题意,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八年级地理试卷(含答案) 题型:选择题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节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 B. 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
C. 连通长江、黄河等几大水系 D. 治理华北地区的水污染问题
B 【解析】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故答案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山东省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试八年级地理试卷(含答案) 题型:选择题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域毗连区是指领海以外多少海里范围内?( )
A. 12海里 B. 20海里 C. 200海里 D. 50海里
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海洋国土。毗连区是指沿海国领海以外毗邻领海,领海以外12海里的区域。故选A。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乐业县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是( )
A. 跨流域调水 B. 节约用水 C. 防止水污染 D. 兴修水库
D 【解析】我国的降水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间上分配不均,冬春少,夏秋多,所以可以通过修建水库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丰水期蓄水,在枯水期放水,达到调节水资源在时间上分配不均的目的,故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乐业县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丰水期都在夏季,原因主要是( )
A. 都受夏季风的影响 B. 都受地形的影响
C. 都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D. 外流河受夏季风的影响,内流河受夏季高温的影响
D 【解析】由于我国外流河受夏季风的影响,内流河受夏季高温的影响,我国外流河和内流河的丰水期都在夏季,故答案选D。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乐业县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八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关于下图中四个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是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省级行政区,行政中心贵阳
B. ②省是我国位置最南的省级行政区,我国领土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位于该省
C. ③省是我国的湖北省,简称鄂,行政中心武汉
D. ④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的的黑龙江省,简称吉
C 【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得:①省是云南省,②省是广东省,③省是湖北省,④省是黑龙江省.A.云南省是我国西南边疆省区,行政中心是昆明,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广东省不是我国位置最南的省,海南省位置最南,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湖北省简称鄂,行政中心是武汉市,叙述正确,符合题意;D.黑龙江省是我国位置最北的的黑龙江省,简称是黑,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凭祥市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产生的现象是( )
A. 大气臭氧层破坏 B. 温室效应 C. 热岛效应 D. 地形雨
B 【解析】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全球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故答案选B.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广西南宁市高新经济开发区2017年秋季学期教学质量监测七年级地理试卷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令海峡既是两大洲又是两大洋的分界线
B. 太平洋的面积大致和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三大洋的面积相当
C. 四大洋中岛屿最多的洋是大西洋
D. 相对而言,陆地较多的半球是东半球和北半球
C 【解析】试题分析:白令海峡既是亚洲与北美洲两大洲又是太平洋与北冰洋两大洋的分界线,太平洋的面积大致和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三大洋的面积相当,四大洋中岛屿最多的洋是太平洋,相对而言,陆地较多的半球是东半球和北半球。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