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地理 > 题目详情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C三地的经纬度:A.60°N,60°W,B.0°,0°,C.40°S,40°E.
(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地,位于西半球的是A地,位于北半球的是A地.
(3)A地位于C地的西北方向.
(4)从低、中、高纬度看,B 在低纬度.

分析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解答 解:读图分析可知:
(1)依据经纬度的判读,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60°N,60°W;B点的经纬度是0°,0°;C点的经纬度是40°S,40°E.
(2)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由此可判定,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地,位于西半球的是A地,位于北半球的是A地.
(3)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A地位于C地的西北方向.
(4)纬度划分,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由此可知,从低、中、高纬度看,B在低纬度.
故答案为:(1)60°N,60°W;0°,0°;40°S,40°E;(2)B;A;A;(3)西北;(4)低.

点评 本题考查经纬网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京沪高速铁路跨越的两大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B.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珠江三角洲D.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现象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四季的变化B.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C.时差D.昼夜交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用同样大小的纸画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新化地形图、湖南地形图,则比例尺最大的是(  )
A.中国政区图B.世界政区图C.新化地形图D.湖南地形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不是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地的是(  )
A.欧洲和非洲北部B.北美洲
C.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D.非洲中南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经纬度:P:15°W,20°N,D:30°E,0°.
(2)位于西半球上的点是K,位于南北半球交界上的点是D.
(3)有阳光直射现象的点是D、E、K、P.
(4)和我们通化纬度最接近的点是N,位于北温带.
(5)在这幅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是经纬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读世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大洲是:1亚洲、2欧洲、4大洋洲、5北美洲.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洋是:A印度洋.
(3)大洲1和大洲3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4)由图可以看出,赤道穿过的大陆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
(5)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6)任何一条经线都穿过的大洋是北冰洋,它与太平洋沟通的通道是白令海峡.
(7)从气候类型看,几乎都属于寒带冰原气候类型的大洲是南极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请写出 A、B两地的经纬度:A40°W,50°S、B60°W,10°N.
(2)A地位于西(东或西)半球;B地位于北(北、南)半球;A地位于纬度带中的中(低\中\高)纬度地区.
(3)B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地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回答

(1)从图中海拔、地形区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图中A地形区是青藏高原(填名称),本区生态环境脆弱,主要原因是C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
C.海拔高,气温低        D.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3)图中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地形区是C(填字母).受地势影响,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经三级阶梯,上游河段落差大,水流急,集中了我国约一半的可利用水能资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